客服热线:18690507177

【中铁五局】【渝昆先锋】她们,为渝昆高铁注入“柔力量”

2025-08-02 16:14:49浏览:156 来源:中铁五局   
核心摘要:【渝昆先锋】她们,为渝昆高铁注入“柔力量”
中铁五局在渝昆铁路蜿蜒的建设线上,有这样一群女职工,她们或许身处不同岗位——有的在商务部精打细算,有的在施工现场挥洒汗水,有的在后勤线温暖护航,有的在笔尖默默耕耘,但她们都以女性特有的坚韧、细致与热爱,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绽放着独特的光彩。她们是钢轨旁的坚守者,是工地上的奉献者,用青春与担当,为这条西南交通大动脉注入了温暖而坚定的“她力量”。 1吴婉婷:柔肩扛起千钧任 “这份安全生产知识答卷是新年第一份‘作业’,得分直接计入绩效考核。”新年复工第一天的晨光刚漫进办公室,吴婉婷就抱着一摞试卷穿过走廊,同事们笑着接过试卷,心里都清楚,这位安质部副部长又在用她特有的方式,给大家敲响安全警钟。 从校园踏入贵州公司时,这个扎着马尾的姑娘曾被打上“吃不消”的标签。“女孩子哪能扛得住铁路项目的苦?”工地上的风言风语像沙粒打在脸上,但她攥紧了手里的安全帽:“别人能做的,我只会做得更细。” 她总说:“安全这根弦,松一秒都可能出乱子。”有次暴雨过后,她顶着泥泞在路基段排查隐患,发现一处挡墙有细微裂缝,当即叫停施工,带着技术员守在现场监测了整整一夜,直到确认加固方案可行才离开。那天她浑身湿透,却说“只要不出事,这点累算啥。” 除了跑现场,她更懂得“防患于未然”的分量。整理完当天的隐患整改单,深夜的办公室里,她还在改安全培训课件。把枯燥的法规条文编成“案例小故事”,用事故模拟视频代替文字说明,甚至带着安全员在工地上搞“实战演练”——让大家轮流扮演“安全员”和“违规者”,在互动里把规范刻进心里。“光靠罚款没用,得让每个人从心里把安全当回事。” 在领导眼里,吴婉婷身上有股“闯劲”:面对新的安全规范,她总能第一时间啃透条文,结合项目实际制定实施细则;遇到棘手的隐患整改,她带着施工队逐项攻关,直到所有问题销号。同事们则说:“跟着婉婷姐干活,心里踏实。她看过的现场,我们都放心。” 从初入职场的青涩到独当一面的从容,吴婉婷用8年时间证明:所谓担当,无关性别,只看是否有“把本职做到极致”的韧劲。那些在工地上留下的脚印,在办公室亮到深夜的灯光,都在诉说着一个普通安全管理者的坚守——用柔弱肩膀扛起千钧责任,让“安全”二字在铁路线上生根结果。 2田小云:隧道深处的青春笔耕者 渝昆高铁隧道深处,安全帽的灯光刺破幽暗。田小云举着相机,蹲在刚浇筑完的衬砌旁,追着技术员问:“这个‘二次衬砌’的养护标准是多少?”裤脚沾着泥点,笔记本上已记满密密麻麻的术语——这是她入职三年来多次深入现场的寻常一幕。 2022年7月加入后,这个年轻姑娘便与渝昆高铁结下不解之缘。在渝昆铁路一分部综合管理岗位上,她琢磨出“三勤三到”工作法:腿勤跑遍隧道每个作业面,眼勤捕捉钢筋绑扎的弧度、混凝土浇筑的细节,嘴勤缠着工人问流程、追着工程师学技术,再用笔记录下建设故事,用心传递“开路先锋”精神,用情温暖一线建设者的心。 “新闻不能过夜。”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有次深夜,隧道顺利突破关键里程,她抓起相机就往现场跑,拍工人脸上的汗珠,记技术人员的讲解,回到办公室连夜写稿,凌晨便将消息发往媒体。入职两年,她采写的报道登上《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央视新闻等平台百余次,让渝昆高铁的建设故事走进千家万户。 作为分部团支部书记,她总说:“青年在哪,团组织就该在哪。”在党支部带领下,她牵头成立“青年突击队”,带着队员啃下瓦斯隧道施工的“硬骨头”;建起“青年图书馆”,组织“书香润初心”分享会,让工余时光飘着墨香;夏日送清凉、节日送关怀,篮球赛场上为青年加油……这些事,她做得比谁都上心。 如今,她的镜头里有了更多元的画面,电脑里多了视频剪辑软件的快捷方式。“新媒体时代,笔杆子得配上新技能。”她正学着策划专题、剪辑视频,想让更多人看到高铁建设者的坚守与荣光。 公司优秀见习生、先进工作者,局优秀工会积极分子、通讯员、优秀团干部……面对这些,她翻开工作日志,上面写着:青春不必惊天动地,在平凡里发光,就够了。 隧道外的阳光正好,田小云又拿起相机走向施工现场。她知道,渝昆高铁的铁轨在延伸,她的青春故事,也正和这条铁路一起,向远方生长。 3袁晶玙:造价表里的青春密码 在渝昆高铁炳辉隧道21.17公里的施工线上,总有一个娇小的身影穿梭在钢筋水泥之间。25岁的袁晶玙,这位渝昆高铁项目商务部的“00后”女部员,用甜美的笑容驱散着隧道施工的沉闷,更用坚韧的态度守护着工程建设的每一分效益。 “第一次进隧道时,三臂凿岩台车运作的轰鸣让我发抖。”袁晶玙回忆起2023年刚入职的场景,眼里闪烁着笑意。学房建工程造价出身的她,面对长大隧道的庞杂系统曾一度焦虑,担心专业知识“用不上”。但这份不安很快被韧劲取代——每天下班后,项目部办公室总有一盏灯为她亮着,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批注、电脑里反复演算的造价模型,记录着这位年轻算量员的成长轨迹。“月亮下山时才敢休息,梦里都是算量公式。”她的自嘲里藏着不服输的倔强。 在商务部的岗位上,袁晶玙要同时兼顾劳务招标、验工计价和农民工保险办理等工作,每项工作都考验着专业与耐心。今年4月,渣场临建、水沟电缆槽、拌和站运输三项工程同时招标,她在中铁鲁班网处理的资料堆成了小山。面对繁杂的程序,她创新性地将各项审批环节拆解成可视化节点,提前3天完成了所有招标工作。“小袁看着文静,争效益时可一点不含糊。”同事们这样评价她。在与业主协商工费调差时,她逐字研读国家政策文件,带着厚厚一沓数据分析报告据理力争,与团队一起为项目争取到调差核算,保障了项目效益。 炳辉隧道最多有22个掌子面,2600多名工人在施工现场,每月工资确认时,她要连续四天核对考勤记录。面对工人们的疑问甚至刁难,她总是微笑着耐心地沟通,用通俗的语言把问题解释得清清楚楚。办理工伤保险时,她发现部分工人证件过期,主动联系驻地派出所开辟“绿色通道”。“小姑娘笑得甜,讲政策清楚,我们信她。”农民工李师傅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这个独生女在偏僻的项目从未抱怨过艰苦,偶尔抽时间去昭通市区看场电影,就能让她满血复活。“看到隧道一点点向前延伸,就像看着自己慢慢长大。”月光曾见证她的挑灯夜战,而此刻,即将贯通的隧道正为她铺就更宽广的成长之路。 4戴雅琴:心向渝昆 “湘”约乌蒙 “陈师傅,刚出笼的馒头,热乎着呢!知道你们北方人就好这口!”清晨七点的渝昆高铁项目二分部食堂,戴雅琴笑盈盈地给身边的同事递送早点,眼神透着坚毅与温暖。在这条穿越云贵山区的钢铁大动脉上,这个湖南妹子,把“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人格底色,化作了攻坚克难的利剑,与同事们并肩作战。 “我想去渝昆。”2022年春,戴雅琴主动选择扎根深山,投身渝昆高铁建设。“山里可比不得城里,你一个女同志……”同事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她脆生生打断,“正因为偏,才更需要有人把工地的故事宣传出去啊!放心,我不怕苦。” 这番对话成了她与都市生活的告别词。初到项目,路边高昂的汽笛声常常让戴雅琴彻夜难眠,她咬咬牙坚持了下来。几个月后,山间的风声与机械的轰鸣反而成了她的安眠曲,她在其中听见了高铁建设的脉动,心中涌起了一股踏实与满足。 清晨7点50分,戴雅琴准时站在项目派车牌前。“大家别急,拼车效率更高!”她笔尖划过“局指”两个字,忽然抬头问在旁的同事:“你那资料急着送?正好王总也去那个方向,车刚发动。”她麻利地拨通王总的电话,简短说明情况后,又转向焦急的同事,微笑着安抚:“别急,马上就能出发。” “海林,镜头再压低五公分,要拍出台车师傅握操作杆的手。”隧洞里的灯光把戴雅琴的影子拉得老长,她举着喊话器的声音混着机械运转声,却格外清亮。为拍三臂台车作业画面,她爬到高处的平台,相机稳稳对准操作舱。 写稿时的“蛮劲”更是出了名。为弄清大机配套的门道,她翻阅机械手册,逮着人就问:“请问,这个机械化施工相比传统有什么优点?”“培养一名操作手需要多久?”她掏出笔记本边写边说:“我写不明白,读者咋懂咱技术多牛?”后来那篇稿件在工人日报、云南日报刊登,拍摄的视频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同事发来消息:“你这股劲比钻头还厉害!” 当年红军在乌蒙山上艰难跋涉,如今上千名建设者在这片土地上,为云南首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梦挥洒汗水。隧道深处,机器的轰鸣声仿佛在回应历史的回响,她的心中涌动着对先辈的敬仰与对未来的期许。 她们以不同的岗位为笔,以共同的坚守为墨,在这条钢铁大动脉上写下了属于女性的坚韧与荣光。她们的故事,是渝昆铁路建设史上动人的注脚,更是无数筑路女职工奉献精神的生动缩影——在筑梦的征途上,每一份付出都闪耀着不可替代的光芒。     新媒体矩阵    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人民号央视频抖音号视频号今日头条信息来源丨党委宣传部 五公司 贵州公司 编辑 | 谭武军主办 | 融媒体中心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吊车出租网)
下一篇:

【三局建筑】工程人的节日|立秋,开启一场收获之旅!

上一篇:

【中铁五局】京哈高速项目北京方向正式通车运营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