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武汉电气化局每天,当天津的晨曦初上,地铁4号线便如城市的血脉般苏醒,承载着万千市民的期待在城市地下呼啸穿行。在这份精准与安宁的背后,有一支近800人的专业团队在默默守护——他们是天津地铁4号线运营维管项目部的“地铁医生”们。他们用专业和汗水,为这条贯通南北的地下长龙的每一次搏动都注入了安全与高效的力量。
拓展运营维保市场,是集团公司实现“勇于跨越、追求卓越”发展目标的战略性一步。2024年3月,为深耕天津区域市场,运营分公司应运而生。以此为依托,一支近800人的庞大团队迅速组建,在天津地铁4号线南段设备设施平稳运营的基础上,成功保障了北段的顺利开通,实现了对4号线南段和北段运营设备设施的维管。
这不仅是业务的延伸,更是一场从“建设者”到“守护者”的全面角色升级。项目部管理的范畴如今覆盖了全线供电、通号、机电、工建四大核心专业,小到一盏照明灯,大到主变电所和信号系统,都在他们的精细化管理之下。这标志着集团公司在地铁“全生命周期”服务领域迈出了更为坚实的一步。
对于这些“地铁医生”来说,他们的信条是“预防是最好的治疗”,但当突发状况发生时,他们同样是能够力挽狂澜的“急救专家”。
卓越的运营,始于对细节的极致苛求。那些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常巡检,才是保障地铁安全运行的真正基石。
走进轰鸣的环控风机房,队员们会先在控制柜旋至“本地”并悬挂“禁止启动”标牌,这是对生命安全的最高敬畏。随后,他们拿起水平尺,仔细测量巨大的风机机体是否平稳;俯下身,检查避震器受力是否均匀;打开控制箱,核对运行电流、轴温和振动数值是否都在安全阈值内。每一个动作,都是为了确保这些“地铁之肺”在关键时刻能可靠运转。
从轰鸣的风机房,转场到万籁俱寂的信号设备室,这里的守护则切换为另一种极致的严谨。技术人员必须戴上防静电手环,因为任何微小的静电都可能损伤地铁的“信号大脑”。他们目光如炬地逐一核对联锁机上“uRUN”“dRUN”“uS1”等数十个状态指示灯。每一个灯光的闪烁或常亮,都代表着主备系统是否正常、数据交换是否顺畅的精确语言。这,是一场毫米间的较量与微秒级的守护。
然而,即便最严苛的体检也无法完全杜绝所有突发“急症”。此时,团队的应急处置能力便成为了保障畅通的最后一道防线。
“报告!朗园站下行站台整侧PIS信息屏突然全黑!”全线运营后不久的一个深夜,一则紧急报告打破了夜的宁静。PIS信息屏是乘客获取信息的“眼睛”,必须在首班车发车前恢复!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立即展开,项目部迅速申请临时抢修“天窗点”,通信专业的抢修队伍火速集结。最终,故障被精准锁定——一根从通信机房到站台的通信光缆内部出现了问题。只见小街通信工区工长拿出光纤熔接机,在微米级别的光纤纤芯上进行着“穿针引线”般的精细操作。直到清晨的第一班列车平稳进站,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到站信息,队员们才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休息。
如果说PIS屏黑屏考验的是团队的速度,那么另一项“疑难杂症”则展现了他们攻坚克难的智慧。运营期间,车站的专用通信电源UPS,会频繁提示“市电峰值过压”告警,如同心脏病人一样在市电和备用电池间“心率不齐”地切换,严重影响系统稳定。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零件故障,而是一场无形的“频率共振”。通过理论分析和示波器现场测试,项目部技术专家们抽丝剥茧,终于揭开了谜底:电网中一种频率约8992Hz的微小谐波,恰好与UPS设备自身9000Hz的工作频率发生了“冲突”。面对这个深度的技术难题,团队展现了非凡的创造力。他们联合供电专业,通过开启有源滤波器调整电网“节拍”;同时,在UPS侧增加滤波电容,主动改变自身“频率”。一套精准的“组合拳”,彻底根治了这一顽疾。
这些生动画面背后,是坚实的数据做支撑。
开通即稳定,源于“源头体检”
北段的高质量平稳开通,离不开前期扎实的“体检”工作。团队提前对北段展开了
3441次地毯式问题排查,累计发现并记录
11,485条潜在问题并逐一销项。
海量巡检,防患未然全线贯通后,机电专业巡视已近
8.7万项次,通号专业检修近3.7万项次,工建专业线路检查里程累计超过
1700公里。全线高效响应,保障城市畅通
供电专业接报的70项故障实现100%修复;机电专业接报的
超6100项故障,修复率持续保持在
99.9%以上。从建设一条线到守护一座城他们用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集团公司“匠心智造、电化先锋”的
企业使命 天津地铁4号线维管团队的故事,是“了不起的地铁”背后一个生动的缩影。他们是城市地下动脉最忠诚的守护者,正用专业、严谨与奉献,书写着保障市民安全便捷出行的新篇章,也为企业在运营维保领域的未来发展,描绘出了一幅充满希望的蓝图。
来 源:城铁分公司
责 编:顼泽坤
审 核:贺玉琴、耿直
审 定:张陕峰
企业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