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十四局斩获国际大奖登上《求是》杂志、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新华全媒头条等中央级主流媒体
连日来大盾构品牌持续耀目国内外舞台的聚光灯下
↓↓↓北京东六环工程荣获2025年IRF国际道路奖(IRF Awards)
日前,2025年IRF国际道路奖(IRF Awards)颁奖仪式在希腊雅典举办,由共同申报的“穿越城市核心区北京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成为IRF国际道路奖“城市道路与出行类”奖项唯一获奖项目。
IRF国际道路奖由国际道路联合会(IRF)发起,旨在表彰道路交通领域取得卓越成果的项目、倡议和技术,推动道路交通领域的创新、可持续发展和安全。奖项设置涵盖道路安全、交通管理与智能交通系统、城市道路与出行、桥梁和隧道等14个类别,面向全球交通行业征集申报,
每个单项奖每年仅授予一个项目
,2025年收到来自30多个国家的百余项申请。
东六环改造工程是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市重点工程,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城市副中心,由参建的约7.4公里长的盾构隧道是全线控制性工程,
是我国已建成最长盾构高速公路隧道。
工程于2025年4月20日通车,目前累计通行车辆已超250万辆。
该工程具有场景可复制和技术可复制性。地上高线公园与地下交通走廊的集约复合利用模式,实现缝合城市肌理的理念,为全球解决交通对城市肌理割裂的问题提供参考范本。项目隧道段采用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建造技术、隧道“气、土、声”低影响建造技术、隧道综合立体疏散救援技术,为解决类似地下工程的痛点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海太长江隧道“江海号”盾构机
登上《求是》杂志 7月1日出版的第13期《求是》杂志发表文章《增强内需的主动力和稳定锚作用》。文章配图选用了“我国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正式开掘”图片,并登上求是网首页推荐。
2025年4月9日,在长江入海口的江苏南通海门,我国自主研制、最大开挖直径达16.64米的“江海号”盾构机缓缓启动,新“万里长江第一隧”、我国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正式开掘。
图为当日拍摄的“江海号”盾构机内部。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摄
作为国产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又一极具代表性、先进性的装备——“江海号”盾构机,搭载了常压刀盘、主驱动在线监测系统、HSP超前地质探测预报、第四代同步双液注浆等多项国内领先技术,当前正在目前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建设现场接受检验,已经突破千米大关,正稳步推进,主机运行状态良好,管片拼装质量受控,即将正式进入长江穿越。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介绍济南市黄岗路穿黄隧道建设情况
7月19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文章《
稳中向好,中国经济韧性强》。文中指出,
今年上半年,生产、需求稳步增长,就业、物价总体平稳,这份来之不易、含金量高的发展成绩单,为完成全年发展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文章提到,承建的济南
黄岗路穿黄隧道开挖直径
17.5米,是全球在建水下盾构隧道的最大直径。6月22日,“山河号”盾构机平稳穿越黄河南岸大堤,完成黄河段掘进任务。
总投资74.09亿元的黄岗路穿黄隧道打通后,联通山东济南主城区与起步区,助力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
新华社新华全媒头条聚焦济南市黄岗路穿黄隧道建设
7月24日,新华社权威专栏——
新华全媒头条发布文章《坦途贯海岱 大道气象新——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观察》。文中指出,山东
以全国首个部省共建交通强国省域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全面实施交通强省战略,正书写交通发展新篇章。
文章选用承建的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工程——济南市黄岗路穿黄隧道施工场景。
目前,济南市黄岗路穿黄隧道
“山河号”已平稳穿越一级水源保护地沉砂池、黄河两岸大堤等多个风险源,掘进突破3000米,进入“加速冲刺”贯通阶段,期间创造了月进尺426米的17米级盾构掘进的世界纪录。
以国际大奖为证以央媒聚焦为声大盾构品牌效应持续凸显
获得长期深耕大盾构领域
引领行业发展的权威认可责任编辑:林 凤
内容来源:大盾构公司
出品单位:融媒体中心
未经授权 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