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四航局五公司在东南沿海有座历史悠久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漳州,正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吸引着无数建设者的目光。自1996年踏入漳州这片热土以来,四航局以拓荒者的姿态,深耕海洋经济,书写了一段段向海而兴的辉煌篇章。
从初入漳州建设后石电厂煤码头及防波堤工程,到如今厦门港招银港区泊位、漳州核电厂等一系列重点项目的蓬勃兴起,四航局不仅见证了漳州的日新月异,更以实际行动为这片热土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日新月异,转型蜕变 厦门湾海面波光粼粼,厦漳跨海大桥舒展出迷人的线条,向远方蜿蜒而去。桥上车辆南来北往,仅需30分钟即可在厦门湾的“这头”与“那头”之间畅快穿梭,在此之前,两岸人民的通行只能依赖轮渡或是花1.5小时绕行,往来极不便利。2009年,四航局与另外三家兄弟单位联手承接厦漳跨海大桥项目,并在其中负责V标的海平互通立交。这座主线全长321.90米,匝道总长4382.50米的立交桥不仅是厦漳跨海大桥的南岸枢纽,直接衔接漳州招银疏港公路,实现高速路网与地方道路的转换,也是四航局在漳州开发区从水工向路桥领域开拓发展的破局尝试。
沿着九龙江顺流而东,进入湛蓝的厦门湾,偶有人会幸运地看见白海豚,但如若从高空俯瞰,两条“绿色海豚”永恒游弋,衔尾成环,这里便是位于漳州开发区的双鱼岛。
▲漳州开发区双鱼岛 2010年,双鱼岛填海工程正式启动,四航局中标A标段,肩负起塑造西侧“海豚”轮廓的重任。面对厦门湾复杂潮汐与软淤泥地基,四航局创新采用“分区分层吹填”工艺,还在2012年春发起“外护岸合拢30天冲刺”,日均填砂3万方,赶在梅雨季前抢通300米缺口,确保A标段护岸全线合拢。在六年的攻坚战中,四航局累计吹填砂土超1000万立方米,堆砌出88.12万平方米陆域,终助力“绿色海豚”跃然东南碧波之上。
填海仅是序章。2014年底,四航局再中标西岛市政工程二标段,为“海豚”植入“生命网络”。作为全国首个生态型人工岛,四航局呼应全岛低碳理念,在道路规划时预留总长约5.5公里的自行车道与换乘枢纽。同时,为了避免传统的市政管线敷设方式会带来的管线腐蚀、不均匀沉降等问题,团队在地下埋设了近2公里的综合管廊,集成水电、通信及国内首个离岸式气力垃圾回收系统。历时823天,这条承载未来游客足迹的“血管”于2017年贯通,为生态岛注入首缕生机。
四航局的匠心更延伸至“海豚”与大陆的纽带——2016年5月,承建的陆岛连接桥全面完工。这座海上斜拉桥全长685.44米,主塔高90米,桥面宽达39米,笔直地跨越海湾,成为国内首座离岸生态人工岛的“生命线”。昔日的砂石荒岛,如今已蜕变为撬动280亿经济的引擎,当游客漫步于双鱼岛星光下的银色沙滩,或于畅通的自行车道上骑行之际,皆可触摸到四航局以匠心浇筑的“向海而兴”密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漳州经济的快速增长,四航局敏锐地察觉到市场变化的需求,深刻领悟到优质工程才是在这片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的根本,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转型蜕变之路。
▲厦门港招银港区10号泊位码头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奖(2012年)
2011年,已经承建厦门港招银港区8、9号泊位工程的四航局,又接手了10号泊位工程。该码头项目配备的吊机是在国内首次使用,起重能力达2400吨、“亚洲第一起吊能力”的巨无霸移动式高空吊。特殊的工艺设备和运输使用要求带来的难题,如同一座大山横亘在四航局的建设者们面前。但他们不惧艰险,迎难而上,从基础结构的稳固打造到上部建筑的精细施工,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雕琢,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在四航人的高水准和严要求下,该项目凭借其卓越的工程质量和完善的配套设施在2017获评国家优质工程奖,成为漳州港口建设的新标杆。
▲厦门港后石港区3号泊位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奖(2019年)
在漳州的另一段海岸线上,厦门港后石港区3号泊位工程同样不甘示弱,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品质在众多工程中脱颖而出。项目的水上施工期横跨当地季风期,每天可作业时间仅2~4小时,因此四航局团队加强了对施工过程的动态监测和管理,及时调整施工策略,确保工程进度不受影响。同时注重环保理念的融入,在总炸礁方量达12.7万方的情况下,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环保措施,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过不懈努力,该工程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并在2021年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
这两项优质工程的成功建设,不仅仅是两块沉甸甸的奖牌,更是四航局开拓漳州市场重要里程碑。它们标志着四航局在工程建设领域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传统施工模式向高品质、高效益、绿色环保的新型建设模式的成功转型。这两个项目的成功,为四航局在漳州乃至全国范围内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了业主的信任和市场的口碑,为后续承接更多高端项目、拓展业务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 END / ————来源丨《四航》杂志、中交四航局微信公众号
客服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