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上航初夏的晨雾还未散尽,江苏启东市北新镇三和港畔已传来机械的轰鸣声,远处身长30米的三轴搅拌桩机如钢铁巨兽般矗立在江滩上,它们的锤击声与潮水声交织,项目施工现场呈现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始建于1956年的三和港闸,曾是启东第三大水运要道。但岁月侵蚀让这座混凝土建筑伤痕累累,闸门启闭不畅、通航净高不足、排涝能力仅达设计标准的六成。为了改变现状,启东市三和港水利枢纽工程项目,便是在原有闸址下游新建一座水闸和一座船闸,以提升当地的防洪排涝和船舶通航能力。
然而,看着地质勘探图,项目副经理季云军不禁皱起了眉头:“地质表层是3到5米厚的淤泥质软土,再往下是粉细砂层,这种‘上软下硬’的地质结构像夹心饼干,而水闸在江口要面临日夜不息的水浪冲击,那么在闸口下方建设的防渗墙质量就至关重要了!”
起初,项目部预设采用三轴搅拌桩,但这存在出现桩体断裂、止水失效的风险。经过多轮技术论证,项目部最终选定复合桩防冲防渗墙,“外层用三轴搅拌桩形成连续的防渗墙,再在其内部植入高强度PHC管桩增强承载力,刚柔并济、双管齐下,这样定能解决水闸口软土地基的防渗与稳定难题。”季云军自信地说到。
清晨的施工现场,工人老张正全神贯注地紧盯着仪表盘:“搅拌头压力要控制在0.6兆帕,水泥浆液流量必须精确到每秒25升,这就好比在地下绣花,容不得半点马虎。”只见桩机缓缓下沉,三根钻杆以不同方向旋转切割土体,两侧钻头正向旋转中喷涌水泥浆液,中间钻头反向喷气翻拌,经过“两喷两搅”工艺,让水泥土混合得均匀密实是桩体质量的关键。每根桩的定位误差不超过两公分,相邻桩体以18.32%重合度进行重复套钻,既能强化桩的搭接,又可以确保施工设备的垂直度,从而提高防渗墙的整体衔接质量。
接下来就是关键的PHC管桩植入了,只见桩机操作工人有条不紊,将PHC管桩按预定桩位缓缓插入三轴桩体,“经过实验,管桩植入时机最终选在水泥土初凝阶段,这时土体具有触变性,既能保证桩体垂直度,又能形成有效包裹,防止下陷。”项目工程部部长王新柱耐心地解释道。但新的考验很快就出现了,“不行呀,这PHC管桩插入时的垂直度倾斜明显超出设计要求了。”王新柱站在闸室基坑边缘注视着正在作业的现场。
经过项目团队一番“会诊”后,大家最终决定用高刚度钢材制作导向架放置在桩体表面,增强PHC管植入过程中的横向支撑和斜撑,严格控制垂直度偏差。闸室翼墙转角处的测量员小李正用全站仪复核桩位坐标,导槽内已完成的桩体如士兵整齐列阵,经测量,垂直度偏差均被控制在千分之三以内。28天后的桩体取芯试块抗压检测结果显示,试块抗压强度全部合格。
随着水闸口最后一根三轴搅拌桩施工完毕,这片总长逾200米、深达15米的防渗墙犹如在地下筑起一道“隐形大坝”,项目副经理季云军笑着望向闸室的方向:“有了下面这座‘水下长城’,即使是百年一遇的大洪水,这闸也能扛住了!”
来 源:上海交建公司内 容: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