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上航★喜迎局成立120周年★
航道史话 为庆祝局成立120周年,“”微信公众号特此推出《航道史话》专栏,以史料连载的形式回顾上航局成立120年来各个时期可歌可泣的奋斗故事和骄人业绩,以此激励航道职工继承和发扬百年航道精神,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书写下一个甲子的辉煌篇章。
南京浦口抢险工程
年底,南京浦口码头岸堤被咆哮的江水冲垮,险情十万火急。
年2月初,当时组建的庞大的船队拉响出征的汽笛,赶赴南京浦口工地。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答案
答案:1949;1950 1949年底,南京浦口码头岸堤终被咆哮的江水冲垮,情势危急。195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责成交通部迅速组织抢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家名义动员、组织各方力量的紧急抢险。
浦口沿江堤岸坍塌危及南北交通运输 浦口码头位于南京下关对岸,岸线长3公里,以津浦铁路车站前的第一码头为中心,下游共有7座码头并列,再往下游则为火车轮渡栈桥第一码头,上游是海滨工厂、交通码头、三民码头。上游沿江5公里处水道泥沙常年淤积,形成长达1公里多的白沙洲,江水在此分成两股,主流向北岸冲刷,在白沙洲下游汇合,又与南边夹江出口之汊河相遇形成涡流,水流甚速,直冲浦口码头。1949年底,第一码头以上全部岸堤终不敌江水冲刷,出现连续坍塌,交通码头、三民码头亦被冲坍,南北交通受困,险情严重。
“海龙号“ 国家对浦口码头大量坍塌甚为关注,中央财经委员会电令交通部,采取一切措施,组织力量抢险。1950年1月,交通部会同有关机关邀请中苏专家迅速赶赴现场勘察,制订抢险方案,决定先挖除白沙洲,疏浚中心航道,使主流不再北趋而向中心直下;此外,鉴于浦口码头情势危急,为全力确保洪季来临前完成护岸工程,最终采取以疏浚整流为主,柴排护岸为辅的措施。
为加强对抢险工程的领导,组成了以交通部副部长季方和南京市市长柯庆施为正副主任的浦口码头抢修工程委员会,下设疏浚工程总队,队长由上海浚浦局张维朴担任,全权直接负责工程事宜。抢险工程由交通部组织、指挥,以上海浚浦局施工力量为主,同时天津航道局、南京市有关建筑施工单位,派船、派人参加抢修工程。当时,参加抢修工程的人员来自各方,面对严重险情,加上国民党飞机的不断骚扰轰炸,人心不定。
“海虎号” 为了加强基层领导,指挥部从南京解放军军校调来一批荣誉军人,上船担任军代表;南京市总工会,亦派出工会领导干部,协助成立南京浦口码头抢修工会委员会,团结船员工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处理会员日常生活问题,组织会员开展立功竞赛活动,调动各方力量,争取在洪季来临前完成抢险任务。
组成最强的船队倾全力投入抢险工程 上海浚浦局接到交通部指令后,立即进行抢险设备的筹集和船舶维修,召雇临时船员,增开作业班次,由一班改作三班。根据苏联专家的建议,上海浚浦局果断将1000立方米吹泥船“海鲸号”进厂改装成为能自挖自吹吸扬式挖泥船;调配万吨级自航耙吸挖泥船“建设号”及“海龙号”“海虎号”“海鲸号”“海象号”四大疏浚主力,1.5立方米抓斗挖泥船“海鲲号”“海鳄号”及其他辅助船舶共计46艘,组成了新中国最大的施工船队;组织动员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测量人员、泥塘建筑技术工人、后勤供应和管理人员包括船员共达1000余人,参加抢修工程。1950年2月初,庞大的船队拉响出征的汽笛,赶赴南京浦口工地,浚挖白沙洲。
“海鲸号“ 浦口抢险现场,开山采石,沉排抛石,自三民码头以下到火车轮渡栈桥进行抛石沉排,每块柴排长50米、宽30米、厚1.05米,这在当时可称得上是“巨排”了。当时共计奋力抛沉排36块,但因水势过急,不少柴排被冲,效果不佳,后采用柴笼的办法达到护岸要求。
浚挖白沙洲疏浚工程,自1950年2月15日开工,至同年8月25日结束,历时半年,挖泥量超过660万立方米,完成的工程量等于新中国成立前浚浦局在上海港两年挖泥量的总和。
“海象号”全体同志留影纪念
南京抢修工程是在敌机频繁空袭下进行的,全体船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坚持生产,经受住了这一场严峻的考验,为南京浦口抢险工程作出了应有的努力和奉献。在南京召开的庆功大会上,有193人被评为功臣而受到嘉奖和表彰。
(部分史料选自《上海航道局局史》)
来 源:党委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