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航局三公司几乎每天午饭过后,我都会沿着信德检测公司后方那条无名小路,开启一场独享的散步。道路曲折向南延伸,约莫走两三公里,便能听见渤海湾的浪声,咸湿的海风裹着午后温热的阳光扑面而来,脚步慢下来的瞬间,独处的惬意便漫进了心里。
大连的海岸线上,总藏着许多不期而遇的生机。路边护坡的石缝里,叶片形态各异的蒿草探出脑袋,不知名的野花缀着艳丽的色彩,而最惹眼的,当属一簇簇野生向日葵。走累时,我总爱蹲在路边细细打量它们:和花园里规整的园艺品种不同,野葵花的茎秆带着海风常年雕琢的粗粝,靠近根部的地方还留着被碎石划伤的褐色疤痕;叶片沾着盐雾浸润的糙感,边缘偶尔卷着细小的缺口,可即便如此,每一株都把花盘挺得笔直,朝着渤海湾的阳光,绽放出金灿灿的倔强。
伸手轻触叶片,粗糙的触感里藏着意料之外的韧劲,叶尖还挂着清晨没散尽的露珠,凉丝丝地沁着手心。它们从不是精心呵护的观赏品,却比温室花卉更让人动心。后来我发现,大连的街头巷尾总能寻到野葵花的身影:废弃工厂的围墙下,它们顶着常年堆积的粉尘抽出嫩芽;海边公路的护坡石缝里,它们迎着咸涩的海风舒展叶片;甚至刚平整完的工地旁,只要有一丝松散的土壤,它们就能把根扎进去,硬生生撑起一片亮眼的金黄。
看着它们,我忽然明白:这哪里是“生长”,分明是拼尽全力在“扎根”。不管脚下是坚硬的水泥地,还是贫瘠的沙土层,野葵花总能找到缝隙,让根须一点点钻进去,牢牢抓住那方有限的土地,再顺着光的方向奋力向上,把花盘开得热烈又坚定。
这份“在哪都能扎根”的劲儿,不正是筑港人的真实写照吗?从建国初期塘沽新港的艰苦拓荒,到如今遍布国内外的工程项目,八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筑港人揣着“四海为家、流动为荣”的信念,把每一处工地都当成了家。不管条件多恶劣,他们总能克服重重困难,像野葵花一样精神饱满地站在岗位上。从东北的核电站到南方的跨海大桥,从西部的高速公路到东部的港口码头,有人在几十米高的脚手架上绑扎钢筋,脚下是呼啸的风;有人在地下管廊里铺设管线,闷热得喘不过气;有人熬夜修改施工图纸,灯光下的影子拉得很长。他们从不说自己有多坚韧,只是默默把根“扎”在工地上,把每一颗螺丝拧紧,把每一段钢筋扎牢,让高楼从平地拔起,让桥梁横跨江河,让道路通向更远的地方。
如今,再走在大连的海岸边,看那些迎着风的野葵花,总觉得它们和筑港人的身影渐渐重叠。春天,野葵花顶着料峭的春寒发芽,筑港人也背着行囊奔赴新的工地;夏天,野葵花迎着烈日把花盘开得灿烂,筑港人也在高温下坚守岗位,汗湿的衣衫干了又湿;秋天,野葵花结出饱满的籽实,筑港人也迎来了工程竣工的喜悦,然后收拾好行囊,像野葵花的种子一样,带着希望奔赴下一个“战场”,准备在新的土地上,再次扎根、生长、向阳绽放。
年年岁岁,野葵花会再开,筑港人的脚步也从不停歇。
素材:信德检测公司供稿:韩雪梅编辑:王耀宇校核:修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