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公局集团“地铁快通了吧?”这句饱含热望的询问,是石珮锺最近被亲朋好友问到最多的一句话。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北燕郊人,他正亲手将梦想浇筑进现实:参与修建北京地铁22号线,
把地铁修到自己家乡。
施工现场挤公交车的日子快结束了
北京地铁22号线是京冀首条跨省域轨道交通线路
,建成后,将实现北京中心城区、副中心、三河市和平谷区轨道交通快速互联互通。
公司承建北京地铁22号线16标段,2023年1月,当石珮锺被任命为项目二工区副经理时,他心头如潮翻涌,激动与欣喜交织——燕郊通勤北京的艰辛,他再清楚不过。“小时候对北京最大的印象,就是从燕郊过去特别费劲,公交车根本挤不上去。”石珮锺回忆说。尤其是在北京打拼的年轻邻居,常常凌晨三四点就开始排队等公交车。
而地铁通车后,这样的困境将彻底改变:
从燕郊到北京通勤时间的极大缩短将大幅缓解交通压力,也将能吸引更多人才与企业汇聚燕郊。
隧道内部 石珮锺所在的22号线16标段二工区的施工任务是高楼站、神威大街站-潮白大街站区间、潮白大街站-高楼站区间、高楼站-齐心庄站盾构区间,共一站三个区间的建设,线路总长约10公里,
其中潮白大街站至高楼站区间更是
22号线连续掘进最长盾构区间,
需下穿高速公路、河流、高密度住宅区等多重风险源。
能为家乡建设贡献一己之力,石珮锺胸中奔涌的不仅仅是激动,还有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感——自己的奋斗正与这条承载着无数期盼的地铁紧密交织在了一起。
毫米级的攻坚与较量 项目的首要任务,是攻克管片拼装这一核心难题。秉持精益求精的精神,他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管片错台控制从设计要求的8毫米提升至3毫米。
这在国内8米级盾构施工中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
“8毫米只是基准线,我们是否能做得更好?”
工区负责人玄期林说,“在大家不懈努力下,我们经过多轮周密研讨和技术论证,认为3毫米能做到,也必须做到!”若能实现这个突破,意味着隧道防水密封性更高,结构稳定性更强,隧道寿命更长。于是,一场与毫米数较量的鏖战,在地下20米深处打响了。
“看着拆下来的管片,心像被锥子扎。”这是拼装试验的最初阶段,石珮锺最大的感受。作为盾构施工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实施“拼装-测量-拆除-调整”的循环试验,一旦错台超过3毫米,他们便果断拆除重装,一直调整到合适为止。
异常艰难的攻关过程并没有让石珮锺消沉,这条地铁承载的渴望与期盼,早已化成他心底最坚韧的力量。
他带着团队一遍遍研究拆下的管片,针对性制定调整措施。终于,在对比了
近5000组数据后,大家终于摸索出了符合管片拼装要求的“门道”。
两个月后的一天,当测量仪扫过最新拼成的管片,对讲机里传来激动的声音:“数据没问题,试验段所有管片错台都在3毫米内!”隧道里瞬间沸腾起来。项目团队将安装方法、流程及相关数据等宝贵经验
编制成了一套标准化的方案,
在后续的施工中参考应用,
拼装效率从一周25环提升至98环。
在地下15米的坚守 “石总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有他在,我们安全帽戴得都更稳当!”谈起石珮锺,工人老陈最大的印象是“踏实”。作为工区盾构副经理,他始终将工程安全与质量放在首位。每日清晨,他的身影都会准时出现在隧道口。夏季隧道内闷如蒸笼,气温高达三四十度,石珮锺日均两万步的足迹,却踏遍了每一处关键节点:动火、吊装、登高,现场问题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他的身后,常跟着年轻的徒弟霍梦阳。“师父总是跟我讲,
地铁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标准,都直接关系到乘客的出行安全与舒适体验,必须认真对待。
”霍梦阳说道,眼中满是敬佩。而这份言传身教的“匠心”,也在年轻人心中悄然扎了根。
石珮锺的家距离二工区只有五公里,但为了保障现场,他平日里吃住都在项目部。虽然不能常伴家人,但家人们的理解让他倍感力量。母亲常在电话里絮叨:“锺儿啊,知道你忙,妈准备了你爱吃的东西,抽空给你带过去!”“邻居大爷天天念叨,咱燕郊那地铁啥时候能坐哟?” 这份带着烟火气的挂念,也是支撑他前行的暖流。
2025年5月10日,随着潮白大街站至高楼站区间双线贯通日,石珮锺负责的3个盾构区间已悉数实现双线贯通。
而他仍心无旁骛,将全副精力倾注于剩余工作:“地铁通车了,燕郊通勤北京的人们早上就能多睡一会儿觉。”
走出项目部,燕郊的夜空已缀满星斗,隧道施工的灯火依旧明亮。唯有当日任务圆满达成,石珮锺才容许自己安然收工。
他深知,未来当地铁呼啸穿行过地下,缩短的不仅是时空距离,更是千万个家庭的幸福距离。
策 划 | 党委宣传部、北京地铁22号线
供 稿 | 杨雅茹
责 编 | 尹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