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中交一航】把码头修进霞关群众心里

2025-07-23 21:13:09浏览:118 来源:中交一航   
核心摘要:把码头修进霞关群众心里
中交一航点击上方「」可快速关注 “王工,欢迎再到我们这里建码头。”刚刚走进霞关村,二公司霞关渔港三期工程项目负责人胡安平,就被村民们热情的招呼弄得一头雾水。当看向同行的调度王亚军和村民们熟悉地唠家常时,胡安平才恍然大悟。原来,村民口中的“王工”就是王亚军,早在二期工程建设时,他就和霞关渔港结下了不解之缘。 干一项工程,留一方美名。自2011年建设霞关一级渔港二期工程以来,王亚军等一航建设者的名字就被村民所熟知。跳水救人、建桥修路,项目团队在工作之余致力于为当地做实事,帮助村民们解决各类难题。 “快救人啊,有人掉海里了。”2011年11月的午后,湿冷的海风呼啸而过,夹杂着细小的冰粒,像针一般扎在人脸上。正打算去项目现场的王亚军,注意到老码头岸边围观的人群和呼救声。只见一名失足落水的青年在海浪中拼命挣扎,眨眼间工夫,海水已没过他的头顶,情况十分危急。没有任何犹豫,王亚军立刻冲向海边,纵身跳入冰冷的海水。但此时,落水青年已经沉入海水中,不见了踪影。 “应该在你右手两米。”在岸边村民提示下,王亚军才逐渐靠近意识逐渐模糊的青年。刚摸到他的衣角,青年出于求生本能,便死死抓住王亚军的胳膊不放。经验丰富的王亚军用尽全身力气,努力将他拖出水面。 “快,找绳子把人拉上去。”经过一番救援,王亚军终于将落水青年拖到老码头桩柱位置。海水冰冷刺骨,每一秒都在消耗他的体力,王亚军不得不将身体紧贴在满是海蛎子的桩柱上,另一只手紧紧抓住落水青年。此时的海水正值落潮期,不断回涌的海水像一双无形的大手,将青年往海水深处拖拽,与王亚军展开了一场拉锯战。 历时2个小时,王亚军最终和落水青年一同被拉上了岸。他无力地瘫倒在码头边,全身满是被海蛎子壳划伤的伤口,等待青年被送往医院后,才在同事的搀扶下回到项目部。 自此,王亚军跳水救人的事迹便在这座渔港小镇传开了。他和项目团队在村民心中的形象愈发亲近,成为大家心目中的英雄。到了今年6月份,又发生了一件让村民们感激的事情。 正值暑假,镇上的幼儿园没有学生,只有一位女老师和一位50多岁的保安值班。一天,因为管道老化导致水管爆裂,自来水瞬间涌入园区午休室,水位足有小腿深,房间里堆满了小床和桌椅,情况十分紧急。“胡工,麻烦快点过来一趟,孩子们的午休室被淹了。”电话一头,传来女老师焦急的声音。胡安平挂断电话,立即组织项目部员工赶往现场。午休室一片狼藉,床铺和玩具都浸泡在水中,女老师无助地拿着盆一点点地往外舀水。 见此情景,胡安平迅速指挥道:“兵分两路,一路人负责抽水排水,另一路人搬运物品,尽量减少损失!”经过近一个小时的紧张救援,大部分玩具和书籍被成功转移到室外晾晒。 “你们不仅修了码头,更修进了我们霞关镇人的心里。”女老师不禁感叹。王亚军听了,只是憨厚地笑了笑:“我们干工程的,就是希望能给当地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这点事不算啥。” 如今,霞关村的码头依托一航建设者的技术支持,已成为当地渔业经济的“金码头”,而王亚军、胡安平这些名字,早已成为霞关村温暖的符号。 素  材 | 二公司 供  稿 | 邵高明责  编 | 黄   宁 校  核 | 潘祚声 转载请注明出处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吊车出租网)
下一篇:

【三局建筑】工程人的节日|立秋,开启一场收获之旅!

上一篇:

【中交一航】筑港钩沉 | 新中国首座自行设计建造的灯塔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