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三公局一公司近日,2024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名单揭晓,由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多家单位攻关的
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
项目,凭借生态修复领域的“系统性突破+产业化创新”,荣获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项成果不仅让黄河流域最大功能性湿地重焕生机,更为荒漠半荒漠地区湖泊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样本”。
从“湖面盖黄苔”到“候鸟满枝头”
一场破局“头痛医头”的生态革命
“以前治湖就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清了淤泥,上游污染还在灌;割了芦苇,生态效益全流失。”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主任包巍的话,道出了曾经的困境——作为黄河流域关键湿地,乌梁素海曾因补水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陷入“水面萎缩、富营养化加剧”的绝境,八万亩湖面被黄苔覆盖,生态系统濒临崩溃。
此次获奖项目的核心突破,正是跳出“碎片化治理”思维,将山、水、林、田、湖、草、沙视为“生命共同体”,搭起一体化治理技术体系:
联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力量,
首创EFDC与CE-QUAL-ICM模型耦合技术
,精准模拟藻类生消、污染物迁移规律,为全流域治理“画准施工图”;
在乌兰布和沙漠种出118万亩防风固沙林,修复乌拉山58平方公里矿坑,推广40%面积的水肥一体化滴灌——从源头切断污染链条,实现“治沙→保土→净水”的链式效应。
科技点“草”成金8万吨芦苇从“生态包袱”变“无醛板材”
在乌梁素海实业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曾让湖区头疼的“芦苇难题”,如今成了“增收宝贝”。
项目子工程“水生植物资源化综合处理项目”,用上了
自主研发的连续平压专利技术
:每年将8万吨芦苇转化为获美国EPA-NAF、CARB-NAF双认证的无醛刨花板。一改过去“每年花600万清理烂苇”的被动局面,让“生态垃圾”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数据见证“蝶变”水质达标、候鸟翻倍,渔民腰包也鼓了
如今的乌梁素海,用实打实的数据书写着生态奇迹。
水质跃升:从劣V类提升至整体IV类,氨氮浓度下降60%,磷含量下降70%;
生物回归:野生鸟类从1996年的181种增至261种,近千只疣鼻天鹅在此繁衍生息,每年吸引60万只候鸟“打卡”;
经济增收:通过“财政+社会资本”1:1投入模式,撬动2.6亿元治理资金,还为周边创造500余个就业岗位。
“湖水变清了,我们渔民的腰包也鼓了!”乌拉特前旗渔民马海年的话很实在——现在在湖面作业,他能直接喝湖水,采收芦苇还能额外增收。目前,该项目已入选IUCN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案例,成为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的“全国典范”。
从“被动修复”到“主动创造”
“乌梁素海模式”还在复制推广
“生态修复不是终点,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项目打造的“系统治理+科技赋能+产业反哺”模式,已开始在内蒙古其他领域“落地生根”——比如乌梁素海岸边的5.8万亩盐碱滩,通过“鱼菜共生+农光互补”技术实现“一地三收”,每年能节约淡水百万立方米。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获奖标志着内蒙古在生态治理领域,已从“被动修复”转向“主动创造”。而“乌梁素海样本”的技术成果与管理经验,未来还将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寒旱区湖泊治理,提供更多可借鉴的“中国智慧”,成为“生态+科技+产业”的创新实践。
点击图片回顾精彩内容公司召开三季度安委(环保领导小组)扩大会议暨“双节”前安全生产工作部署会
编辑:马一宁 素材来源:科学技术部责任编辑:顾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