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二十三局集团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10月13日在上海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会上,由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评选的“
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
” 发布。其中,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2项建设领域工程入选名录,中国铁建作为主要参建单位,为项目建设作出了贡献。
10月13日,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在上海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经由全球征集提名、专家遴选推荐、公众问卷调查、评选委员会审议确定。本次评选的“全球十大工程成就”
主要指近五年已经完成且实践验证有效的、并产生全球性影响的
工程科技重大创新成果
,既包括重大工程项目或关键技术装备,也涵盖工程科技关键性原始创新与突破。
“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分别是:抗体偶联药物、Blackwell GPU架构、DeepSeek开源大语言模型、全海深载人潜水器、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人形机器人、“毅力号”火星探测器、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
。 据了解,“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体现了四个特点:一是集中体现了工程科技领域最先进技术水平或实现重大原创性突破。二是综合反映了工程通过技术整合、系统优化与资源协同,实现整体目标的系统性创新。三是突出展示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具备推动新产业诞生、激发新动能的潜力,具有显著的产业带动与经济驱动价值。四是特别彰显了工程不断突破极限,帮助人类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关键作用。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
2022年8月25日,作为中国国家跨流域调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正式投用。该工程从湖北丹江口水库引水,经河南、河北至北京、天津,总干渠全长1432千米,呈南高北低之势,设计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采用明渠、渡槽、暗涵、隧洞等多种输水形式实现全程自流输水。
其中,中铁十六局参建的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隧洞工程被誉为
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水利工程
,也是国内第一条穿越黄河的输水隧道。隧洞全长
4250米,单洞直径达7米,在平均40米的深度从黄河底部穿过,是中线工程中施工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咽喉”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安阳段
在水压大,涌砂、涌水、塌方时有发生的条件下,建设者采用盾构技术,长距离、一次性下穿地质层极其复杂的黄河,先后攻克了超深地连墙、超深土体加固、超深竖井、大口径盾构机穿过复杂地质层等世界级施工难题,成功创造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水底隧洞盾构施工深度最深、水压最大、距离最长等施工纪录,成为黄河流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通水后,在实现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饮水安全的同时,有效促进沿线河湖生态环境修复与可持续发展,为全球水资源调配与生态优化提供了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完成
2024年11月28日,中国“三北”攻坚战的标志性工程、全长3046千米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成功实现合龙。
中国铁建参与的锁边工程地点位于新疆和田地区,整个环塔固沙锁边圈最后的285公里缺口,其中超过75%的任务都集中在和田地区。
为确保沙源不扩大、不扩散,锁住和田这个“下风口”,铁建发展牵头联合中国铁建大桥局、中铁二十一局、中铁二十三局负责民丰这一最艰苦的治沙段,将35公里的锁边工程分为一、二期实施,坚持“月月有推进、季度见成效”,经过半年多的鏖战,工程治沙开累安装高立式沙障87公里,栽植草方格3898亩,治理沙漠面积达8394亩,相当于785个足球场,顺利完成既定锁边任务。
锁边固沙施工中建设者综合运用林草建设、工程固沙、光伏治沙
等多种措施,突破干旱缺水、风沙活动强烈等极端环境制约,攻克风沙通道、复杂地形、困难立地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构筑起
世界上最长的环沙漠绿色生态屏障
,控制沙源向外扩散,有效保护了周边绿洲、农田、草原等生态系统,改变了“沙进人退”的千年历史,为全球荒漠化治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典范。
内容来源:中国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