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公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从路桥建设领域投身房建工程,视野里的风景也随之更迭,曾见证宏伟壮阔的路桥纵横延展,如今,我也有幸见证了错落有致、承载人间烟火的房建工程拔地而起。
对于我们筑路人而言,这不仅是赛道的切换,更是以全新的方式参与城市生长,用一砖一瓦勾勒石家庄的天际线,用钢筋水泥筑牢人民群众的生活底色,在石家庄房建领域续写着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赋能的崭新篇章。
清晨六点半的石家庄,天刚蒙蒙亮。太平河片区58、62、66、40-44号地块工地率先苏醒。踏进施工现场,微风里裹着钢筋与水泥的清新气息,远处塔吊的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像守护城市生长的钢铁巨人。在施工一线的安全总监方明亮正逐个检查工人的防护装备,“安全帽带再勒紧点,高空安全绳再检查一遍是否规范,高空作业可不能马虎!”他的声音透着不容置疑的认真——这是工地每天雷打不动的“安全第一课”。
穿过实名制通道,脚下的施工便道被清扫得干干净净,两侧的安全警示旗在风里猎猎作响。东边的主体结构区,钢筋工们正弯腰绑扎梁柱,手里的扎钩上下翻飞,原本零散的钢筋很快被拼接成规整的“骨架”;西边的砌筑班组更热闹,灰浆桶碰撞声、砖块敲击声混在一起,师傅们蹲在脚手架上,眯着眼对齐每一道灰缝,“这墙得砌得横平竖直,以后业主住着才踏实。”一位老瓦工边抹浆边说,布满老茧的手稳得像装了水平仪。
正午的太阳升到头顶,工地食堂飘来饭菜香,工人们捧着饭盒在临时休息区吃着香喷喷的午餐,聊起家里的事,也聊工程的进度。“听说咱们这楼盖完后,站在顶楼能看见正定古城墙呢!”年轻的钢筋工小王眼里闪着光,他去年刚从老家来到石家庄,这是他参与的第一个房建项目。饭后没歇多久,大家便回到岗位,此时混凝土罐车缓缓驶入,泵车臂架在空中划出弧线,将混凝土精准注入模板——这是大楼“长高”的关键一步,工区主任宋成刚带着工人拿着振捣棒紧跟其后,确保每一处混凝土都密实无空鼓。
傍晚时分,夕阳把工地染成暖黄色。施工现场的灯光早早亮起,一线的同事们围在图纸前,对着当天的施工数据逐一核对。“今天主体结构完成了1层,比计划提前了半天。”副经理杨晓帅的声音里带着欣慰,手里的笔在进度表上轻轻圈出标记。窗外,塔吊已停止作业,只有零星的工人在收拾工具,远处的石家庄城区亮起灯火,而我们脚下的这片工地,未来也将撑起一片温暖的万家灯火。
从路桥到房建,变的是施工场景,不变的是筑路人的初心。在石家庄这片热土上,我们用每天的早出晚归、一砖一瓦,把图纸上的线条变成真实的建筑,看着大楼从基坑里慢慢“长”起来,就像看着这座城市在不断生长。这或许就是工地纪实里最动人的部分。没有波澜壮阔的叙事,却藏着每个筑路人对城市的责任,藏着“建一栋好楼,守一方安居”的朴素心愿。
供稿、责编 | 陈雯审核 | 曹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