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公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近日从西天山特长隧道施工现场
传来振奋人心的捷报“温宿号”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TBM)
以60.6米的日进尺成绩
再次刷新同级别、同类型、同类施工方式
TBM世界最高日进尺纪录
为这座“世界级山岭隧道”
再添靓丽标签西天山特长隧道南起阿克苏温宿县北至伊犁昭苏县总长15.7公里,最大埋深2365米
是世界埋深最大、国内首条正穿冰川的一级公路隧道
为应对西天山复杂地质条件
保证环保要求和施工效率
项目创新采用“双主洞+侧平导”三洞方案
这也是国内首次采用侧平导通风的
10公里以上一级公路隧道
其中,侧平导洞采用中交天和自主研发的
“温宿号”TBM掘进在山岭隧道掘进史上不断刷新世界纪录智赋重器“温宿号”何以突破地质天险?
隧道施工过程中中交建设者凭借高超技艺
高速推进“温宿号”向前掘进
屡创世界纪录这台“钢铁穿山甲”整机长235米,刀盘直径8.83米
总重约1500吨由刀盘、护盾、撑靴等
核心部件及11个台车组成
搭载液压推进、智能支护
通风制冷、导向定位等系统
宛如一个“会思考的”挖洞利器
其破纪录的底气源于针对西天山特殊地质的“量身定制”
防突涌水:加装CFC超前探水系统提前探明地下水体化解“涌水施工”风险
抗岩爆:配备岩爆微震监测预警系统
实时捕捉地质变化为施工人员筑起“安全屏障”
耐高温:量身定制大型制冷系统
破解隧道深埋带来的“高地温”难题
强适应:针对断层破碎带工况强化设备整体结构让“温宿号”在复杂地质挑战下
也能稳步前行而纪录的诞生更离不开团队的“百日筹备”
项目提前研判地质情况
锁定9月上中旬“稳定性好、硬度适中”的岩层窗口期
成立专项小组反复测算
刀盘转速、总推力出渣量等参数
物资组提前一周将刀具、配件运抵现场
提前一天把物料前置到机尾附近
“能省1分钟运输时间,
就多1分突破的可能”洞见匠心侧平导洞的“三重创新价值”
“温宿号”施工的侧平导洞
不仅是TBM的“赛道”更是项目的“创新关键”
承载着生态、施工、运营的“三重使命”
护冰川:守住生态红线隧道上方是托木尔—汗腾格里冰川群
隧址区70%以上被冰川覆盖
若采用斜井、竖井施工
粉尘与尾气可能污染冰川、加速融化
侧平导洞深埋山体内部
避免施工对冰川的直接扰动
实现工程推进与生态保护“双赢”
助施工:实现“长隧短打”侧平导洞先于主洞掘进
既能提前探明前方地质
为钻爆法施工的主洞“探路”
又能通过每1-2公里的横通道连接主洞
承担通风、物料运输功能
大幅提升施工效率保运营:破解通风难题作为国内首例采用侧平导通风的
三洞公路隧道侧平导洞在施工、运营阶段将成为
通风排烟通道解决特长隧道通风排烟的行业难题
为未来通行安全筑牢根基
新质赋能山岭隧道智能建造的“硬核支撑”
不止“温宿号”的单点突破
西天山特长隧道更以新质生产力重构山岭隧道建造模式
打造智能建造样板智能平台“全周期管控”
建立信息化管控中心搭建涵盖人员定位、车辆智慧管控
安全监测、隧道超欠挖分析
智能钢筋/混凝土工厂的一体化平台
开发围岩智能识别、智能爆破等系统
实现施工全过程“可知、可测、可控”
如同给隧道装上“智慧大脑”
机械军团“减人提效”
配置山岭隧道施工机械化“合成旅”
9台套先进机械替代传统人力作业
钢筋骨架片焊接机器人
自动拱架流水生产线实现“工厂化预制”新能源运输车辆践行绿色理念既让施工效率著提升更让高处、高危岗位人员减少
实现“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
隧显实力中国智造的“亮眼名片”闪耀丝路
西天山特长隧道与“温宿号”TBM
已成为展示中国公路隧道
技术的“亮眼”名片多次亮相新华社、中国交通报等主流媒体
被央视《大国工匠·三跨天山》
《奇迹中国》等纪录片重点推介
从“温宿号”步进始发
到连续刷新世界纪录再到隧道突破3千米、5千米、7千米等关键节点
每一步进展都吸引行业关注
其技术创新与建造实力
成为中国山岭隧道TBM施工的“样板”
向世界展示中国隧道建设的“硬实力”
待G219昭苏线(西天山特长隧道)建成
将带来多重战略价值填补G217至边境约300公里无通道的空白
打通新疆路网“大动脉”
伊宁市至阿克苏市的公路里程
将从现状全天候通车的1710公里
缩短至450公里彻底改变沿线居民出行格局
无须翻山越岭、一隧即通
推动南北疆旅游资源联动
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温宿号”60.6米纪录已成为新起点
秉持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精神
建设者们在天山深处继续向前掘进
南北疆阻隔变通途的愿景
正在加速照进现实!来 源 | 中交一公局集团微信号
供 稿 | 魏春纪、刘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