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中铁六局】王军红:把心“驻”进山窝窝,“苦窝”变“金窝”

2025-07-22 02:10:14浏览:63 来源:中铁六局   
核心摘要:王军红:把心“驻”进山窝窝,“苦窝”变“金窝”
中铁六局猯窝村,在山西保德连绵的黄土山峦褶皱深处。世代与青山为伴,却只能在贫瘠的守望中挣扎,“苦窝窝”的称谓里浸透了乡亲们的无奈与辛酸。2018年,中国中铁以央企的担当扛起定点帮扶的重任,帮助山村富起来过上好日子。2023年春寒料峭时,时任康渝项目党支部书记的王军红,毅然接过了驻村第一书记的接力棒。他怀揣组织的重托与乡亲们沉甸甸的期盼,一头扎进这深深的山坳,誓言要将一颗滚烫的心,真正“驻”进这方土地。 ▲王军红(左)与猯窝村村民规划庭院经济 初抵猯窝,王军红脚下沾满了这片土地的泥泞,他顾不上掸去尘土,便开始了最朴实的融入。挨家挨户认门头、唠实嗑,沉甸甸的笔记本扉页上,记录着他最初触摸到的猯窝“密码”:941位村民、336户人家、106户脱贫户、8户仍需持续关注的监测户。如何让这941个脚步踩在坚实富裕的土地上,如何让336户人家的炊烟飘散出安稳的幸福,成了王军红心头日夜盘桓的课题。 三十年的“吃水难”终于淌进院 “啥时候能和城里人一样,一拧龙头水就来。”猯窝村山高沟深,水源稀缺如金。以往,挑一担水,来回几里山路,肩膀磨破了皮。村中老人韩板奴家那口巨大的旱井,如同一个干渴的巨口,无声诉说着缺水的历史。 ▲山西省保德县韩家川乡猯窝村 这“水疙瘩”像一块巨石,沉沉压在王军红的心口。他换上最耐磨的胶鞋,带着那个密密麻麻记满数据和疑问的笔记本,跑遍了周边所有山沟,反复勘探、比较水源点,像寻找失落珍宝的勘探者。方案反复推敲,预算精打细算,每一步都凝聚着汗水与思虑。最终,他以中国中铁帮扶的7万元“种子钱”为引子,点燃了全村人的希望。买材料、聚人心,党员冲锋在前,乡亲们扛起铁锹紧随其后。挖沟、铺管、建井……每一寸管道都浸染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当清澈的自来水终于在2024年5月的一个清晨,哗啦啦冲入家家户户的院子时,整个猯窝沸腾了。饱经风霜的韩板奴老人再也抑制不住,浑浊的老泪滚滚而下,滴落在水花四溅的地上:“盼了三十年啊,做梦都在想,中国中铁帮咱把梦圆了!”这水,带着大地的甘甜,更带着党的关怀和中国中铁的深情,流进了猯窝人的心田,滋润着希望生根发芽。 百盏明灯照亮“回家”路 2024年,清泉入户的喜悦尚未散去,王军红心中的弦却并未放松。每当夜幕降临,猯窝村便陷入一片寂静,乡亲们串个门,需紧握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提心吊胆。尤其雨雪之夜,道路泥泞湿滑,摔跤磕碰时有发生。装路灯这个看似简单的愿望,迅速成为全村人新的、迫切的期盼。 ▲百盏明灯照亮“回家”路 “干!”王军红没有半分犹豫。他立即带着村干部,一遍遍丈量村里的主要道路、关键岔口和村民聚集的活动场所。哪里需要重点照亮,哪里是事故多发点,他都一一标记在随身携带的地图上。他多方奔走,凭借“扶贫价”的诚意和央企帮扶项目的信誉,最终选定了一家质量可靠、价格实惠的太阳能路灯厂家。中国中铁再次伸出援手,10万元帮扶资金迅速到位。 很快,100盏崭新的太阳能路灯,稳稳地矗立在了村中的主干道、各个岔路口以及文化广场等热闹场所。村民韩三有激动地拉住王军红的手:“王书记啊,您给咱村安的是‘夜明珠’啊,以前天黑只能窝在家里,门都不敢出。现在好了,走哪儿都亮堂堂,心里头踏实得很!”这灯光,不仅驱散了脚下的黑暗,铺就了晚归的“平安路”,更照亮了乡亲们心中闭塞已久的角落,燃起了对山外世界的向往,映照着猯窝村奔向富裕文明的“希望路”。 土疙瘩里刨出“金蛋蛋” 水通了,灯亮了,王军红深知,要让“幸福窝”长久稳固,光有这些基础保障远远不够,必须大力发展产业。他带领大家,在原有小米、莜麦、山羊、黑猪等传统种养业的基础上,推行标准化、精细化种植养殖,他亲自跑市场、请专家,努力让猯窝产品以更体面、更值钱的模样走出大山。 ▲农技专家地头服务群众 2024年,他频繁往返于乡政府、农技站,软磨硬泡请来了农业专家进行土壤、气候评估。经过充分论证,积极与韩家川乡党委、政府深度沟通,中国中铁以合作共建模式,建设完成占地2000平米的四季蔬菜大棚,塑料薄膜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成为山坳里一道崭新的风景线。他巧借中国中铁“央企兴农周”的东风,把村里的杂粮、红枣加工品,卖到了太原、吕梁、忻州,甚至更远的地方,村集体和乡亲们的收入,眼见着往上蹿。 年轻人是乡村的未来。王军红心里惦记着村里的后生们。他开座谈会听心声,想办法解难题。2024年,他把中国中铁挂职副县长、全国劳模梁西军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请进了村。依托这个大平台,为村里的大学生铺路搭桥,找实习、谋岗位,工作室成了“加油站”。截至目前,已经提供了近10个机会,让村里的娃们飞得更高更远。 文化种子在山窝里发芽 王军红常说:“口袋富了不算富,精神富了才算真富。乡村的魂,在文化。”他把党建抓得扎扎实实,村里的“三会一课”雷打不动,内容却绝不枯燥。结合村情实际,他把党的惠农政策、乡村振兴蓝图,用乡亲们听得懂的“土话”娓娓道来。主题党日活动更是有声有色,组织党员义务清扫村道、帮助孤寡老人抢收庄稼、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党员的身份认同感和先锋模范作用在一次次实践中被擦亮、被激活。 ▲猯窝村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针对村里留守老人多、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问题,王军红推动建成了“中国中铁援建村民文化活动室”,打造了“新时代、新猯窝、新风采——中国中铁与你‘心’在一起笑脸墙”。明亮的灯光、崭新的桌椅、丰富的书籍报刊、投影设备……这里迅速成为猯窝村最聚人气的“文化客厅”和“精神家园”。白天,老人们在这里看书读报、闲聊下棋;晚上,农技讲座、普法宣传、健康知识普及轮番上演;闲暇时,老姐妹们聚在一起,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拉家长,欢声笑语不断。 为了留住猯窝的根脉,王军红主持编撰《猯窝村志》。他无数次奔波于市、县档案馆,在浩如烟海的故纸堆中搜寻关于猯窝的点滴记载。他带着笔记本和录音设备,挨家挨户拜访村中的长者,在韩大爷家熏黑的炕头上,在赵奶奶家飘着枣香的院子里,他虔诚地聆听老人们用苍老的声音讲述猯窝的传说、家族的迁徙、过往的苦难与奋斗。历时近两年,数易其稿,这部凝结着全村历史记忆与王军红无数心血的《猯窝村志》终于在2025年5月27日正式发行。 从“苦窝窝”到“金窝窝”的华丽蝶变,是王军红“身驻”更“心驻”、“情驻”更“责驻”的生动写照;是中国中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铁肩担当  真帮实扶”的央企情怀;是企地携手、勠力同心共筑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猯窝村的幸福故事,如同村前那条越流越欢畅的小河,仍在王军红和乡亲们共同执笔的奋斗篇章中,不舍昼夜地奔涌向前,流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素材来源:太原公司本期编辑:董华、马占洲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吊车出租网)
下一篇:

【中铁十一局六公司I汉江重工】战高温!致敬一线劳动者

上一篇:

【中铁六局】旗帜飘扬丨电务公司北京电力项目部:淬炼先锋文化 聚力提质增效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