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日前中铁十二局参与申报的
“陆域形成工程生态重建性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与应用以深圳市海洋新城为例”项目
获评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赛重点项目
施工中项目建设团队提出的围填海生态化理念将生态修复与空间拓展结合
不仅缓解了用地压力还提升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韧性
化普通围填海区为优质滨海发展空间
海洋十年 “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年),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全球海洋科技合作倡议,于第75届联合国大会审议通过,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UNESCO)负责具体实施。作为“海洋十年”倡议下的重要活动,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赛自启动以来,吸引了12个国家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的130家政府职能部门、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公益组织及青年团队的积极参与,涌现出一批具有创新性和实践价值的技术方案与示范项目,集中展示了世界各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与蓝色经济发展中的创新成果与实践智慧,为推动构建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新动力。
深圳市海洋新城生态修复局部效果图
中铁十二局承建的深圳市海洋新城生态修复项目位于深圳市海洋新兴产业基地东侧,主要包括4.76公里海堤护岸(堤防级别1级)建设、40.22万平方米海堤堤身生态及滨水生态空间修复、123万平方米生态湿地修复(其中红树林修复面积约21万平方米,红树林种植面积约21万平方米)以及部分海岸线生态化建设等施工内容,包含必要的给排水、电力、交通、休憩、环卫、标牌等配套设施建设。
红树林生态修复扦插灌木垫枝桠沉床生态修复工法
种植完成的水生植物砾石扦插工法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上场伊始,项目建设团队将技术应用与系统性修复思维贯穿施工全过程,通过“围填海区复合生态系统建设适宜性及保护修复等级分区划定技术”“基于自然的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技术”“生物多样性修复技术”“人工海堤生态化设计技术”“生态重建性修复施工技术”等5项关键技术的研发,打造滨海生态城市范例,为全球围填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01围填海区复合生态系统建设
项目建设团队以“水文、土壤、生物”协同修复
为基础,以“生态、生产、防护”功能融合
为目标,以“监测、管理、参与”机制
为保障,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过程,弥补围填海造成的生态损失,为人类活动提供可持续的空间,
实现“蓝绿空间”的和谐共生
。该技术在修复受损生态基底的基础上,可实现生态功能、社会功能与经济功能的协同提升,最终构建
“韧性稳定、功能多元、可持续发展”
的复合型生态系统。02基于自然的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技术
项目建设团队以生态系统整体性 为核心,强调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协同模式,通过模拟自然过程与系统性修复手段恢复红树林结构与功能。施工中,他们
优先保留修复区域原生红树植物
,通过自然恢复的方式修复红树林植被;对于无法通过自然再生能力实现植被恢复的红树林,采用
人工种植或补植的形式种植本土红树植物、半红树植物及其它滨海适生植物,
构建多样复合的乡土红树林群落
,营造乡土化、多样化、品质化的植物群落片区
。种植过程中,建设者还对单株红树苗
设立直杆形或围网形防护设施
,借助直杆或围网的支撑作用来提升单株红树苗木对风浪的缓冲能力,
大幅提高了红树苗木存活率
。03生物多样性修复技术在围填海生物多样性修复过程中,项目建设团队主要采取
生境修复和生物修复两种措施。其中生境修复主要采取
减少人工干扰、水文水质修复、沉积物修复、拆除人工构筑物
等措施,对受损的环境进行恢复或重建,使退化状态得到遏制并逐渐正向发展;生物修复则是通过
人工或人工自然相结合
的方式,修复或重建受损的一种或多种生物。
04人工海堤生态化设计技术
该技术通过结构性创新与生态修复技术
,将传统硬质海堤改造为
具有生物栖息、消浪减灾与亲水休闲等多重功能的生命体
。施工中,项目建设团队
充分应用生态友好型结构设计和功能性材料
,显著提升了海堤的生态性能和耐久性
,通过优化护坡结构、应用生态材料、采用装配式工法、应用防护与生态功能协同提升技术以及发挥生物地貌单元等举措,确保了工程建设一次成优。
05生态重建性修复施工技术
项目建设团队利用现状地形,优化塘埂形态,
应用扦插灌木垫、水上植物卷、枝桠沉床等工法
创造草本生境岛屿,巧用高差创造生态地形,营造蝶类喜爱的栖息环境,通过不同工法及水上植物的搭配,
创造季节性花境,提供浸入式自然体验场所
;同时利用各种生态工法修复,营造丰富的潮间带生境。
生态修复效果图近年来,中铁十二局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培育新质生产力作为驱动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聚焦行业前沿与未来竞争,
在新兴产业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积极布局新材料研发与应用,并在绿色低碳、环保建造等新兴产业持续发力,锻造企业市场竞争力。
未来,中铁十二局将继续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争在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新兴领域走在行业前列,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素材来源:三公司编 辑:田 宇 李晓晖
审 核:郭俊江 车 凯
执行总编:周 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