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二航局今年是成立75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
以水起家,因水而兴从内河码头到远海工程
从建国初期筚路蓝缕的码头建设
到全球领先的自动化港口、智慧枢纽
二航人用坚守与创新践行交通强国战略
修建各类码头800余座铸就了一座座“中国港”标杆
今天,让我们继续云游“二航造”
感受二航人如何以港为媒,连接世界
书写波澜壮阔的中国港口发展新篇章
★随着滚滚澧水翻腾而过
湖南“四水”流域中唯一未建成千吨级航道的澧水流域
航道通航能力实现从300吨级到2000吨级的跨越式提升
湘西北地区借此成功掘通“黄金水道”
开启流域航运发展新篇章
作为湖南省在建水运项目中的“硬骨头”工程
艳洲枢纽项目涉及专业最多、建设条件最复杂
低水头枢纽改造难度最大
项目建成后为复杂环境大型船闸的绿色智能建造技术体系
提供了关键补充和实践案例
成为该领域技术拼图的重要一环
艳洲枢纽属于Ⅱ等综合枢纽
船闸布置于右汊河床设计吨位2000吨闸室有效尺寸280米×34米×4.5米
设计船型为2000吨级货船
单向设计年通过能力为2420万吨
1澧水河中的“抢滩登陆战”
澧水是一条典型的雨洪河流
暴雨强度大、流域坡度陡
集流快、洪水陡涨陡落
在此河道中进行河床内混凝土围堰导流施工
项目团队要在雨洪水的必经之路上
抢建出一座坚固的“水中堡垒”
为主体工程施工开辟一块安全的“陆地战场”
面对传统工艺防渗漏处理效果差
周转成本高等弊端项目团队创新提出整套钢筋混凝土预制套箱围堰施工工艺
通过预制壁板,实现陆上拼装
套箱兼做混凝土围堰的组成部分
采用混凝土预制套箱新工艺后
实现汛期来临之前且比原定计划提前24天完成
284米的水下混凝土围堰施工
确保了项目安全度汛2“考古式”基坑开挖、“掏耳式”人工清基
项目基坑占地面积仅有11.4万平方米
约16个标准足球场大小
土石方开挖却高达246万立方米
最大开挖深度达74.6米
属于典型的“小而深”基坑
对于这样的深基坑而言
施工中最需警惕的便是对周边建筑产生 “不安分” 的扰动
面对深基坑周边建筑的安全防护需求
项目团队果断摒弃“暴力爆破”
采用精细的“考古式”作业
将大石块逐一分解、逐步破碎
最大程度降低施工对周边环境的扰动
挖到基坑底部作业精度要求更高面对岩层裂隙多、易渗水的情况
工人师傅们手持竹刷、棕毛扫把、小簸箕
配合鼓风机逐寸清理岩面灰尘
活像为巨大的基坑做“深度清洁”
3“组合机甲”从容应对复杂结构
船闸结构有多复杂?单看输水廊道、闸首空箱
浮式系船柱槽、廊道出水支孔等构件
便知其设计与施工的难度
以往采用传统工艺时要么用满堂支架,要么分两期浇筑
不仅拖慢施工进度最终呈现的结构外观也难以保证平整美观
经过广泛调研与充分技术论证
项目团队研发出重力式闸室墙长廊道整体移动式支模
浮式系船柱槽一次成型模板
等系列专用装备配合传统钢模板灵活搭配使用
如同“变形金刚”般适配不同结构
无论结构多么复杂都能实现一次性精准浇筑成型
实现效率和质量双提升
4从300吨到2000吨艳洲枢纽体现出“硬核价值”
项目获批6项发明专利、3项省部级工法
多项QC成果获湖南省一等奖
课题《复杂环境大型船闸绿色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
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斩获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茅以升科教基金会相关大赛一等奖
艳洲枢纽的建成不止于“建好了一个工程”
更在于推动澧水流域实现发展“质变”
航道通航能力从300吨级跃升至2000吨级
千吨级货船可顺流而下、畅行无阻
沿线矿产、建材、农产品加工产业
有了更便捷的运输通道
发展动力更足这一工程的成功实践更加夯实了在复杂环境大型船闸绿色智能建造领域的先进水平
如今,九曲澧水之上艳洲枢纽如一把“金钥匙”
既驯服了澧水激流更打开了流域水运新格局
未来这里将成为澧水黄金水道的重要节点
为湖南水运发展、区域经济腾飞
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2025策划:三公司作者:钱琳运 李贵阳编辑:魏腾飞行者无疆,百年二航微信抖音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