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六局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对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惠民生扩内需、推进城市更新和开发建设方式转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5年,城市更新行动进入提质加速期。作为国资央企,深入践行国家“建设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的目标导向,扎实落实股份公司总体部署,以坚定的政治使命和过硬的施工改造能力,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动
“把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的梦想从清晰到呈现,
把“好政策”真正转化为群众看得见的幸福感
。本期开始,微信公众号开设 “老旧小区改造” 专栏,宣传展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中,打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空间的“六局力量”。
在北京,那些承载了数代人记忆与生活的老旧小区,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牵动着整座城市的肌体健康与居民的幸福指数。
2024年底,承担起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项目涉及丰台区、海淀区、西城区、昌平区和朝阳区五个行政区,包含19个小区,总建筑面积307921平方米,总投资约2.98亿元。工程设计院设计三所以专业的技术、深厚的责任感和为民的初心,圆满完成了多项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设计重任,用线条和图纸绘就了一幅幅惠及民生的美好画卷。
“一户一访”叩开“民心门”
2024年底,在京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老旧小区改造,其复杂性远超新建项目,历史遗留问题多、产权结构复杂、居民诉求多元、现场条件受限,每一项都是严峻的挑战。蓝图绘得再好,若不能贴合实际、顺应民心,便是空中楼阁。
“设计师们不能自说自话,改造是为了居民,他们的意见至关重要。”项目伊始,设计师们没有急于伏案画图,而是将办公桌“搬”到了小区里,多个调研小组,开启了“踏勘+访谈+座谈”的立体化工作模式。
▲入户调查 团队成员们手持问卷和笔记本,敲开一户户家门,与居民促膝长谈,他们耐心倾听大家对社区改善的迫切期望。从白发苍苍的老者到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耐心倾听大家对社区改善的迫切期望。有的希望解决常年漏雨的屋顶,有的期盼增加一个停车位,有的渴望有一片能让孩子们安全玩耍、让老人们休闲锻炼的场地……这些朴素而真实的声音,成为了设计最宝贵的依据。
同时,他们积极联合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及居民代表,多次组织召开意见征求会和方案协调会。针对改造中可能出现的争议点,如加装电梯、停车位规划、公共设施布局等,设计师们用专业的图纸和直观的效果图,一遍又一遍地解释方案,平衡不同群体利益,寻求最大公约数。正是这种“磨破嘴皮、踏破铁鞋”的笨功夫和真诚态度,叩开了居民的“心门”,收集到了大量一手资料,为后续的科学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赢得了居民们的初步信任与支持。
“一区一策”打造定制化设计
盛夏北京,队员们顶着烈日、冒着风雨,用脚步丈量小区的每一寸土地。他们仔细记录下建筑外立面破损、管网老化锈蚀、道路坑洼不平、停车混乱无序、公共空间被侵占、无障碍设施缺失等每一个细节,建立了详尽的问题清单和影像资料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秉持“以人为本、绿色低碳、智慧宜居”的设计理念,
团队充分发挥技术优势,针对不同小区的“病症”,开出了一张张个性化的“设计处方”。
▲问卷调查 打造“一区一策”的定制化设计,拒绝“千区一面”。团队深刻理解每个小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脉、空间结构和居民构成。他们深入挖掘小区特色,有的侧重保护历史风貌,在改造中融入文化元素;有的重点打造适老宜居环境,增加无障碍设施和社区养老服务空间;有的则着力构建绿色生态社区,引入垂直绿化、雨水回收系统等。真正做到量体裁衣,让改造后的小区各具魅力。
做“有里有面”的民生工程
改造不仅是“面子”工程,更是“里子”工程,在设计师们看来,好工程是“内外兼修”的系统化提升。
▲意见征求会 “面子”更靓。 对建筑外立面进行节能保温改造的同时,注重色彩和材质的协调,提升小区颜值;规整空调机位、遮阳棚、防盗网等,消除安全隐患,恢复建筑立面的整洁有序。设计多功能活动场地,白天可供居民休闲健身,夜晚可作为临时停车区域;打造共享花园,由居民认养维护,既美化环境又促进邻里交往。重新规划交通流线,实现人车分流或部分分流,保障老人和孩子的出行安全;拓宽消防通道,打通生命救援通道。
“里子”更实。 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无限可能,就要做好“空间再造”的精细化利用。面对老旧小区普遍存在的空间紧张问题,设计师们化身“空间魔术师”挖掘潜力。
通过微规划、微改造,巧妙利用边角地、闲置地,见缝插针地增设停车位、充电桩、垃圾分类点、健身器材和儿童游乐设施。
下大力气改造地下管网,实现雨污分流,更换老化水电气管线,彻底解决困扰居民多年的堵塞、漏水、电压不稳等问题,保障生命线安全可靠。
全程服务站好“设计岗哨”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凝结着民心的工程,考验的不仅是技术水平,更是群众工作的能力和为民服务的情怀,设计工作并不止于交出图纸。
三所团队坚持将服务延伸至施工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施工期间,队员们及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不断优化调整设计方案,严格监督施工严把质量关。他们成为连接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居民之间的重要桥梁,耐心解答各方疑问,协调处理各类矛盾,保障工程顺利推进。
在一次管道开挖过程中,设计项目总体发现实际地质情况可能影响管网基础稳定性,从立即叫停施工到团队技术骨干连夜召开线上会议研究解决方案,再到及时出具设计变更通知,仅仅用了8个小时,避免了可能发生的质量隐患。这种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态度,赢得了施工方和业主单位的高度赞誉。
在城市最繁杂的角落,他们用专业、智慧、汗水和真诚,成功穿越了复杂场地的“荆棘”,巧妙化解了多元诉求的“矛盾”,精心绘制了美好生活的“蓝图”。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匠心营造、设计为民”的宗旨,用一座座“好房子”再次擦亮品牌。
素材来源:工程设计院
供稿:苏勇、曹颖编辑:李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