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七局集团广州工程有限公司汲取榜样精神凝聚奋进力量榜样是看得见的力量是触手可及的信念更是照亮前路的光芒在中铁七局广州公司的建设征程中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不同系统,却肩负同样使命
他们身处不同岗位,却始终步调一致
他们或是深耕基层,用坚守诠释初心
或是锐意进取,用创新点燃激情
为弘扬先进典型、激发奋进动能,公司微信公众号特别推出
【榜样力量】专栏,带您走近这些身边的榜样,聆听他们的故事,汲取前行的力量,共同见证那些平凡岗位上的不凡之光!
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近
勇担重任铸精品 攻坚克难显担当——张卓政。
勇担重任铸精品 攻坚克难显担当
张卓政,2006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现任陇海线增设明洞工程项目经理。先后参与南阳热电厂专用线、郑西客专、洛宜线改造、郑焦城际铁路、新建国道207、白马门河整治等多项重点工程,荣获公司“先进员工”“优秀共产党员”、指挥部“安全生产先进个人”、中铁七局“防洪抢险先进个人”等荣誉。
陇海铁路,这条贯穿中国东西的交通大动脉,每一寸铁轨都承载着客货运输的重任。在贺家庄23号隧道段,一项技术复杂、安全风险极高的增设明洞波纹钢板施工工程,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中铁七局项目部经理张卓政,便是这场攻坚战役的“领航者”—— 他以“守土有责”的责任感、“攻坚克难” 的魄力,带领团队实现安全零事故、质量零缺陷、工期提前的亮眼成绩,在繁忙营业线上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赢得业主与监理单位的高度赞誉。
守牢安全红线:把“生命线”刻进
每道工序 “营业线施工,安全是底线,更是生命线。”这是张卓政常说的话,更是他行动的准则。面对行车密度大、天窗时间短、吊装作业风险高等三重压力,他从顶层设计到现场执行,织密一张“立体安全网”。他主动协调集团公司、公司各级资源,推动主要领导多次亲临指导,分管领导每次要点施工必到场盯控,集团稽查处专家常驻项目帮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施工前,他带领技术骨干逐环节研判风险,光专项施工方案就修改了数版,应急预案更是细化到 “吊车倾覆如何救援”“列车突遇险情如何处置”等具体场景,从源头杜绝安全隐患。
在现场管理中,他推行“网格化责任制”:将施工区域划分为多个单元,每个网格明确责任人,严格执行班前讲话、安全确认、日检查、日通报、周评比制度。他还设立“典型问题曝光台”,对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首次公示警告,二次加倍处罚,三次直接清退,并组织全员学习规范,让“安全敬畏心”深入人心。
针对吊装这一核心风险点,他创新实施“一机一防,专人专防”机制,严把吊车及索具进场验收与日常检查关,设置专职防护员、安全员全程监护,确保吊装作业与营业线绝对隔离。每日开工前,他对防坠落、防碰撞、防倾覆、防触电等“十防”措施进行研判交底,确保责任到人、措施落地。
夏季酷暑,地表温度超40℃。为保障员工健康,他亲自督导防暑降温工作:工地配备冰箱、防晒棚、工业风扇,藿香正气水、绿豆汤、冰镇西瓜、矿泉水及冰袋马甲、空调服等物资一应俱全。一次,一名工人在吊装现场头晕不适,张卓政立即安排其到空调休息室降温,并亲手送上冰镇西瓜。“张经理总说,人安全了,工程才安全。”这名工人动情地说。这份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极大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严控质量底线:让“精品”体现在
每个细节 波纹钢板是明洞结构的“骨架”,其安装精度直接关系到百年结构安全。张卓政深知“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分量,坚持把“精准”二字贯穿全过程。
他组织全员深入学习设计文件、技术规范和验收标准,统一质量目标与管理流程。从原材料进场、加工制造、出厂检验,到现场拼装、安装就位、最终验收,实行全过程、无死角的质量管控,确保每一块钢板都“可追溯、可验证”。他紧盯关键工序:预埋件精度、加工尺寸、螺栓紧固、密封处理等环节,均设专人专控。针对异形节段安装难题,他组织技术攻关,创新采用“活动吊点+调节倒链”实时调整形态,提出“窄端先行对位,倒链拉结宽端”的工法,有效解决了重心偏移、变形难控的问题,确保安装一次到位。
每次天窗点结束、列车放行前,张卓政必亲自到场验收:用卡尺测量螺栓紧固度,用水准仪检测钢板平整度,实测实量,达标后才签字放行。“只要列车还在这条线上跑,我们的质量责任就没有终点。”他说。
攻坚进度难关:以“七局速度”抢出工期
项目之初,工期紧、任务重的压力如影随形,K822工点明洞最长、异形段最多,需多次利用天窗点施工,征拆涉及范围广、产权复杂,协调难度极大。面对压力,张卓政却笑着说:“有困难,就解决困难!”
他坚持谋划先行,超前规划施工便道与场地布局,组建征拆专班,主动对接地方政府、产权单位,仅用一周完成交地,为施工打开“生命通道”。在施工计划编排上,张卓政精心谋划。
针对K822工点特点,他精心编排施工计划,制定节点考核激励机制。通过每日生产调度会动态优化资源配置。一次,因供应商发货延迟,构件供应紧张。他立即安排专人驻厂监造,督促加工进度,同时现场增设拼装台座和作业人员,实现“构件到、即拼装、快吊装”,保障无缝衔接。
在他的带领下,项目创造了单节段11分钟安装就位、1分钟完成对位连接的“七局速度”。面对5处世界级难题的异形非标节段,他组织“数值模拟+厂内试吊+现场试吊”组合攻坚,全程盯控,最终实现所有节段安全、精准、高效安装,确保每次要点施工安全正点。
凝聚团队力量:做“带头大哥”赢人心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张卓政深知,项目成功离不开团队的拼搏与协作。作为项目经理,他始终以身作则,坚守施工一线,与员工同甘共苦。
他构建高效组织架构,明确岗位职责,推行标准化管理,高峰期组织50余名管理人员、170余名作业人员日夜奋战,创下全线“首个开工、首个吊装、首个验收”等多项第一,展现了中铁七局“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铁军作风。
对外,他是“桥梁纽带”:主动与业主、设计、监理单位沟通,每周召开协调会,及时解决问题。极端天气下,他与各方携手并肩,保障24小时不间断施工,赢得了广泛赞誉。
如今,陇海线增设明洞已稳稳矗立,列车驶过此处,平稳而安全。张卓政却没停下脚步,这位陇海线上的“攻坚先锋”,用实干诠释了“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在铁路建设的征程上,继续书写着属于他的奋斗故事。
审核 | 贾垒昌编辑 | 孙阿慧素材 | 党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