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机电局在太行山巅,飞行汽车划破云海的弧线,为革命老区接驳出红色旅游的空中走廊;在长三角港口,无人机与远洋巨轮“对话”,实时监测万吨货轮的安全航迹;在江南稻田上空,农业无人机以厘米级精度播撒秧苗,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羽翼”……这片垂直高度 3000 米以下的天空,如今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热土。
自 2021 年“低空经济”概念首次被写入国家规划至今,“低空经济”正迅速走进大众视野,这得益于政策的持续发力:2023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将低空经济列为新增长引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提“低空经济”,并强调“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与“安全健康发展”。风口之上,多地争相布局,低空经济从蓝图到实景,蓬勃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戴东昌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交通运输行业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应用场景,应充分发挥其先行引领和基础支撑保障作用,有效协同地面和低空交通资源,建立“路空协同”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助推低空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
那么,如何通过地面交通设施与低空资源的深度融合,构建覆盖全国、标准统一的低空交通网络?“路空协同”又应如何破题资源整合、技术攻关与生态构建?要解答这些发展中的关键命题,既要厘清地面交通与低空资源融合的底层逻辑,也要拆解具体实践路径。本文将从基础设施协同布局、技术标准统一衔接、跨领域生态共建等维度展开深入分析,探索“路空协同”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的落地密码。
立体基石:解码中国交通的“低空赋能密码”
一组数字展示了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硬实力”。
截至 2024 年底,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总里程已超过 600 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超过 16 万公里,高速铁路里程超过 4.6 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约 19 万公里,高等级航道通航里程超过 6.7 万公里。特别是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6 轴 7 廊 8 通道”已建成路线里程超过 26 万公里,建成率约 90%。所有建制村都实现了“三通”(通沥青水泥路、通道路运输服务、通邮);交通运输信息、通信和监控系统覆盖全网,高速公路实现全国一张网运行。完善的地面交通运输体系为低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底座,提供了强大的运营服务支撑。
作为深耕交通运输行业四十余年的交通人,戴东昌认为,低空经济具有服务领域广、产业链条长、业态多元化等特点,其快速发展在供给侧和需求侧都表现出强劲需求,而交通运输发展恰恰从供需两端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深厚基础。
回顾 2024 年,伴随我国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的破冰探索,近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将“低空经济”写入发展蓝图。戴东昌指出,相较于传统的通用航空概念,低空经济的内涵和外延与其有着显著区别,是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建设的一个全新领域。发展低空经济应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中央对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按照新增长引擎来谋篇布局,不能沿用传统通用航空的发展模式。
在戴东昌看来,“路空协同”是发展低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防止资源浪费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形成“空域割裂”和“数据孤岛”的有效途径。其旨在依托国家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和场站服务区等设施,有效释放低空资源优势,推动地面交通资源与低空资源深度融合,打造覆盖全国、标准统一的低空交通网络,形成“设施协同、管理协同、运营协同、产业协同”的低空经济体系。
当前,一些地方已开始从廊道和网络层面开展地面交通和空中交通资源协同发展的实践探索。
浙江省正研究沿交通廊道布局低空航路,通过“浙江省现代化交通产业集群试点”探索“交通 + 产业 + 临空 + 低空”协同,建设“智慧高速 +低空交通”管理平台,将高速公路摄像头、雷达等监控设施升级为低空交通管理系统,实现无人机与地面车辆的安全监控和协同调度。
江苏交控集团努力打造低空经济核心能力体系,建设“一个能力底座”(低空数据一体化管理系统)与“三个平台”(高速公路空域协同平台、业务应用管理平台和飞行安全监控平台)。
山东高速集团利用运营管理的服务区、收费站,结合城市办公楼宇、产业园等资源,构建省域“路空协同”低空天网,打造“地面 + 低空”一体化交通网络。
上海海事局、浙江海事局、江苏海事局及东海航海保障中心,科学谋划长三角“陆海空天”一体化海事监管体系建设。
山西省左权县开展飞行汽车太行山观光和上下山短途接驳,成为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新业态。
成都正式投用全国首个阶梯式低空空域,建成低空交通管理服务平台一期,低空运营航线超 70 条。
与此同时,国外也在积极探索路空协同发展路径,据有关资料,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推出了“高速公路低空走廊”试点计划。
在行业相关标准政策研究方面,“路空协同”起到了一定的研究引领作用:2023 年 12 月底,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发布的《中国交通“路空一体”发展报告》提出打造“路空一体”的低空经济发展创新范式,成为我国第一部关于“路空一体”交通发展报告,对促进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具有重要意义;2024 年 6 月,《中国交通“路空一体”蓝皮书》发布,为路空协同勾勒出发展路线图;同年 12 月,交通运输部印发《交通运输标准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 年)》,并在 2025 年 2 月 7 日召开的部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会议上审议通过《〈交通运输标准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 年)〉任务分工方案》,会议强调要加快低空运输路空协同、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标准布局,推动综合交通运输标准由“缝合式”发展向“嵌入式”发展转变,为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南湖区路空协同立体交通产业研究院专心致力于路空协同产业研究,参与无人机探测与反制国际标准制定,研究开发了综合立体交通管理平台,为实现“低空 + 交通管理”“低空 + 社会服务”等做出有益实践。
创新的火花已呈燎原之势:在利好政策与地方探索的双重驱动下,路空协同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迅速铺展,基础设施协同化、运行管控智能化、服务场景多元化的立体化发展格局的加速形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挑战与破局:打通路空协同“任督二脉”
尽管发展势头迅猛,但路空协同前路仍面临多重挑战。
戴东昌曾在采访时分析指出,首先是“路”“空”资源深度融合发展的理念有待提升。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是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做好路空协同这篇大文章,要摈弃各自独立发展的思维模式,树立协同发展、融合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深度融合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不仅如此,运营企业各自为政,各种无人设备仍处于多平台、各自建设和运营阶段,无法实现统一指挥下的路空一体化和平战急一键式转化功能的现象同样令人忧心。因此,亟须建立“路空协同”的综合立体交通管控平台。
戴东昌表示,“路空一体”数字化低空廊道与数字红绿灯的缺失,导致低空公共业务无法实现有效衔接和数据共享,也难以对低空安全风险进行全面、实时监测和预警,存在安全隐患和重复建设问题。同时,标准和接口不统一,各地、各网络、各平台之间无法实现互联互通,极易导致空域割裂和数据孤岛,造成资源浪费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此外,相应的配套保障机制缺失,仍需不断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策保障与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多部门协同职责划分不明确;相较于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运行层面所涉及的航路划设、起降设施建设、检测认定等标准亟须建立健全;产需适配的保险机制还未建立等。
未来蓝图:四箭齐发推动高质量发展
挑战在前,破局就是转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戴东昌在政协提案中为路空协同发展提出了四大实施路径建议。
一是做好路空协同顶层设计。要加快形成和不断完善中央统筹、部委协同、地方试点的工作机制和协同模式;研究出台路空协同政策框架,制定规划、统一标准。
二是打造路空协同的综合立体交通廊道。充分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在原有的公路、水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基础上,通过地面和低空资源统筹使用、统一协调,立足设施协同、管理协同、运营协同、产业协同,在物理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空地协同立体交通廊道,构建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实现地面交通和低空资源的共建共享、一体使用。
三是搭建路空协同的“一张网”统管平台。以“一张网”建设实现“数据复用”,在“路空协同综合立体交通廊道”构建基础上,融合通信、立体导航、立体监视、立体管控、立体运营于一体,构建具有全数字化、丰富场景、多领域技术融合等特点的综合立体交通“建、管、养、运一张网”,打造“天网、路网、信息网”三网融合监管体系,实现规划协同、管理协同和运营协同,打造立体互联、高效协同、平急战结合的“路空协同”服务新模式。
四是构建完整的低空产业生态发展路径。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围绕未来国际竞争和产业发展新高地,开展“正向研发”,研究制定“路空协同”基础设施路线图、技术路线图和人才培养路线图,明确产业化推进重点,出台相关法规和标准,出台政策推动低空经济交通运输全场景打造,开展飞行汽车等路空协同未来交通装具载具研发,纳入重大专项。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产业基金等多元化资金支持。
当飞行汽车掠过城市天际线,当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穿行于楼宇之间,当无人机集群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当路空廊道串联起山河湖海——这片曾经静默的低空空域,将被重新定义。“路空协同”的发展,不仅意味着交通方式从二维到三维的跃迁,更预示着生产要素在立体空间的重构与新生。
戴东昌强调:“‘路空协同’的快速发展,展现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潜能。通过‘路空协同’的系统性创新,将推动地面与低空资源的高效协同,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政策、技术与产业的多重驱动下,一幅“无人机穿梭楼宇、飞行汽车跨越山川、数字平台统筹万物”的未来交通新图景正加速变成现实。
本期责编 | 陈楠枰审核 | 祁娟【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交通建设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