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六局丰桥公司在燕山山脉的秋色映衬下,一场关乎华北与东北交通命脉的
“外科手术”已圆满收官。这不是普通的手术,而是对一条已服役近半个世纪的铁路干线——京通铁路进行的系统性“筋骨置换”。其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于极其复杂苛刻的既有线环境下,安全、精准地完成近百片巨大梁体的“新陈代谢”。这无疑是对现代铁路工程技术的极限考验。
在“针尖”上规划路径
京通铁路换梁工程,绝非在白纸上作画。它面临的是既有线运营留下的历史烙印和地理约束。线路坡度大,部分区段达到千分之十二,对重型设备的稳定运行和梁体精准定位构成严峻挑战。更棘手的是蜿蜒的曲线路段,最小曲线半径仅
500米,这几乎触及了大型架桥机等关键设备的设计与操作极限。施工空间同样逼仄,原有梁面宽度仅3.9米,而架桥机的支腿需要4.4米的伸展空间,如同在狭窄的胡同里调动庞大的机械巨兽。
▲大碾子大桥换梁施工
此外,历经数十年风雨侵蚀,待更换的旧梁混凝土强度已出现显著退化,从设计初期的
35兆帕降至约20兆帕。这意味着在拆除过程中,任何不当的操作都可能引起梁体结构的不可预测性破坏,安全风险极高。这一切复杂条件叠加,使得本次换梁作业的难度系数呈几何级数增长,被工程师们形象地比喻为“针尖上跳舞”。
“一桥一策”的定制化手术
面对如此复杂的工况,
“一刀切”的施工方案显然行不通。项目技术团队秉持“一桥一策”的精准施治原则,为每一座待改造的桥梁量身定制了详细的施工方案。他们深入勘察每一处细节,对7座桥梁的个体差异进行了详尽分析,从而决定了是采用架桥机主导,还是结合大型履带吊进行协同作业,以最大化适应现场空间限制,提升施工效率。
▲现场演练 针对小曲线半径这一核心难题,技术团队并未贸然进场。在正式施工前数月,他们便在工地附近建立了模拟演练场,开展充分的前期演练,利用同型号设备进行实战化预演。通过反复测试和数据采集,不仅验证了特定工况下架桥机作业的可行性,更提前发现并解决了诸多潜在问题,优化了操作流程。这种以充分的前期演练为核心的“先练兵、后打仗”模式,为正式施工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效率与安全的双重突破
在具体施工工艺上,团队大胆创新,实现了一系列效率与安全上的突破。例如,在旧梁拆除环节,引入了高效的链锯切割技术,相较于传统方法,施工速度提升了约
40%,并且对相邻保留梁体的扰动降至最低,保障了施工过程的平稳过渡。
▲青羊山特大桥换梁施工
对于关键的工序衔接,团队通过优化流程,将单个作业循环时间从最初的
15-16小时大幅压缩至8.5小时左右,效率近乎翻倍。以布敦河特大桥的支座安装为例,创新采用“临时台座”法,将原本需要串联进行的工序改为并行作业,成功抢回了近一小时的宝贵时间。
在解决具体技术障碍时,团队的智慧也展现得淋漓尽致。面对重达
800公斤、体积庞大的新支座无法通过桥机下方的难题,技术人员没有退缩,而是通过为架桥机二号柱加装400毫米的“加长节”,巧妙提升了桥下净空,使难题迎刃而解,同时,他们还改造了吊梁系统,增设了一套可灵活切换的吊点,极大增强了设备在复杂线路上的适应性。
多作业面并行的“大会战”
仅仅有技术方案还不够,如何在高强度、短工期的压力下有序组织施工,是另一项重大考验。工程采用了分区分段、多作业面并行推进的
“大会战”模式。将长达44.3公里的施工战线划分为四个区段,投入近千人的施工队伍和数十台大型设备,形成“多点开花、齐头并进”的攻坚态势。
▲换梁后的京通铁路恢复通车
在施工组织上,推行 “人歇机不歇”的双班轮换制度,确保核心设备24小时连续运转。并组建专职的架梁班组,紧盯关键环节,保证施工流程无缝衔接。这种高度集约化、精细化的组织管理模式,是确保在18天内完成93孔梁体更换这一近乎不可能任务的关键所在。
京通铁路换梁工程的成功,是中国铁路既有线改造技术迈向新高度的标志性事件。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构件更换,更是一次在极限条件下,对精密策划、技术创新和高效组织的全面检验。工程人员用智慧和汗水,在毫米级的精度要求下,成功为这条老旧的交通动脉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国内类似铁路升级改造项目,提供了极具价值的
“中国方案”和“中铁实践”。这条蜿蜒于燕山深处的铁路,以其焕然一新的“筋骨”,继续默默见证着技术的进步与时代的变迁。
文字:刘栋图片:王超本期编辑:刘栋素材来源:党建工作部、京通项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