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上航“清淤单元一次验收合格率低,需要返工!”江苏无锡蠡湖水环境项目施工员周金龙报告。清淤作为项目的主体工程,单元验收合格率高低将直接影响最后的工程质量评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听到小周的报告后,项目经理林传栩的眉头紧锁。
蠡湖水环境项目位于江苏省无锡市,主要施工内容包括蠡湖湖区61万立方米生态绞吸清淤和相应淤泥固化及余水处理等。施工过程中,环保绞吸清淤船日夜运转,泥浆通过28公里长、似巨龙蜿蜒的超长管线输送至后端固化场地,进行板框压滤固化。固化产生的余水,顺着管道流向尾水池,再经气浮净化一体化设备深度净化处理,处理后的余水经过检测合格后方能排放。
发现问题后,林传栩立即组织项目主要管理人员商议对策,“提高淤泥固化后余水处理一次验收合格率”这一课题呼之欲出,项目部立即组建了由项目核心成员组成的“倾心福水”QC小组(质量控制小组)。
“先确定一下浚后测量数据准不准。”项目副经理吴学谦给出建议。明确调查方向后,活动小组便开始了QC攻关。经过排查,浚后测量数据误差范围大,直接降低了清淤合格率。
QC小组在项目经理林传栩的组织下迅速集结,集思广益想对策。先是更换测量仪器,采用精度较高的超声波测深仪,给测量工作配上“火眼金睛”,提升测量精准度。同时安排专人关注天气情况,一有合适的风况,测量小组立马出发,巧妙避开大风大浪的干扰,提高测量稳定性。另外,小组成员在船舷上测量仪器安装位置配备了一套自主研发的固定装置,装置采用双螺杆紧固结构,将测量仪器牢牢地锁在船舷上。这样一来,仪器垂直度也有了保障。一番“组合拳”下来,测量数据误差大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新区域清淤单元验收合格率还是不高,查一下清淤本身是不是没到位。”这边测量刚松一口气,项目总工程师季云军看着合格率没有显著改善的验收单又皱起了眉。QC小组顶住压力,驻点清淤船进行摸排。原来是作业人员一度求快赶进度,清淤时,清淤船绞刀一掠而过,横摆速度过快,就像脱缰的野马,在湖底横冲直撞,不仅使清淤效果大打折扣,还把设备折腾得“伤痕累累”。紧急关头,QC小组邀请经验丰富的轮机长老师傅,对绞刀横摆系统进行全方位“体检”,精心保养,让设备重新焕发活力。同时,老师傅根据湖底淤泥的“脾气秉性”,差异化设置绞刀横摆速度。经过一番“治疗”后,作业人员便可根据速度对照表进行清淤操作,这样既保证了清淤的高效,又不会让绞刀失控撒野,完美解决了清淤一次验收合格率低的问题。
“余水指标超了,闸门不得排水。”施工员张健看着检测仪上的数值对着班组长老李嘱咐道。前端清淤刚刚理顺,后端淤泥固化后余水处理合格率低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团队成员一番排查,两大“元凶”这才浮出水面:药剂使用量不足、气浮净化设备故障率高。余水处理主要依靠在水中加入絮凝药剂,发生化学絮凝反应让杂质沉淀,再由气浮机产生微纳米气泡裹挟着水中的杂质上浮到水面后进行刮除,通过“双管齐下”的方式,在一沉一浮中净化水质。“先储备足够的应急药剂,防止加药机‘断粮’,导致投药量不足。”季云军给出建议。现场储备足够药剂后,紧接着便是引入自动化投药装置,减少人工加药的随意性,使投药的精准度更高。
气浮净化设备这边,故障频发更是让人头疼。QC小组果断出击,安排专人24小时轮流值守,设备稍有“咳嗽”“打喷嚏”,立马就能发现并对症下药。项目团队转变观念,从“病了才治”到“天天预防”,加大保养维护频次,从而减少故障发生率。考虑到每次故障均需厂家到场维修耗时太久,大家一合计,干脆现场储备易损件及自助维修操作工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自主维修创造了便捷条件。QC小组控制好加药和气浮净化两大环节后,显著提升了余水处理一次验收合格率。
“这清淤和余水合格率提升后,前后端总算流水化生产了!”听着板框压滤机的轰鸣声,林传栩长舒了一口气。
最终,这次QC成果荣获“中国交通运输行业质量管理小组及成果一等奖”“中国水利企业协会二类成果”以及“上海市水利工程协会二类成果”三大奖项。“一切看似按部就班,实则暗潮涌动。”季云军回顾整个QC小组活动过程,不禁感叹道。
来 源:上海交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