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国电投海上风电|【海上风电】国家电投滨海北H2海上风电项目升压站成功吊装就位

2021-11-22 21:29:11浏览:517 来源:中国吊装网   
核心摘要:国家电投滨海北H2海上风电项目升压站成功吊装就位江苏公司通过统筹部署、多方协调、精心组织、全力攻坚,克服了建造安装时间紧、整体海运和吊装难度大等诸多困难,仅用126天就完成了海上升压站的建造安装,并一次吊装就位,创造了海上升压站建造速度之最,为5月底完成海上升压站受电和首批机组并网发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电投】

国家电投滨海北H2海上风电项目升压站成功吊装就位

5月15日下午16时,江苏公司滨海北H2#400MW海上风电项目海上升压站一次成功吊装就位,成为我国海上风电发展历程中的又一座里程碑。

滨海北H2海上风电项目是目前在建的亚洲最大近海海上风电场,在80平方公里的海域安装100台4MW海上风电机组。作为该风电场心脏的海上升压站,是我国第一座完全采用采用欧洲第四代设计理念进行设计的亚洲最大容量的海上升压站,它安装了2台目前容量最大的低压双分裂220kV主变压器,首次采用了全外回廊结构、中央空调及通风系统等创新设计,上部模块长44.6米、宽35.2米、高25米,重3196吨,导管架重1100吨。

海上风电场建设最大的难点在于海上升压站的建造、整体海运与吊装。江苏公司通过统筹部署、多方协调、精心组织、全力攻坚,克服了建造安装时间紧、整体海运和吊装难度大等诸多困难,仅用126天就完成了海上升压站的建造安装,并一次吊装就位,创造了海上升压站建造速度之最,为5月底完成海上升压站受电和首批机组并网发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电科工】

亚洲最大容量海上升压站成功完成吊装

5月15日下午16:00时,伴随着隆隆礼炮声,海上巨无霸----华电重工承建的国家电投滨海北H2#400MW海上升压站成功吊装就位,并以其雄伟的英姿巍然屹立在美丽的黄海之滨。

海上升压站的建造及施工是滨海北H2项目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华电重工“六合一”总承包建设任务中的重中之重,该升压站容量亚洲最大,上部组块重量达3200吨,其基础施工及海上吊装难度巨大。该升压站的设计借鉴吸收了欧洲第四代海上升压站技术,技术创新点多,建造及施工难度大,国内并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H2项目升压站海上施工包括水下打桩、水下桩内清泥、导管架安装及调平、连接段水下灌浆及养护、上部组块海上吊装等五大关键施工项目,每一项都极具风险和挑战。其中,水下打桩及水下灌浆作业难度最大,沉桩完成后桩头处于水面之下,一方面,水下能见度差,涨落潮流速变化大,施工条件恶劣;另一方面,设计技术要求极高,水下四根钢桩沉桩后相对位置尺寸允许偏差值只有5cm,尺寸超差将导致与之连接的导管架无法顺利安装就位,施工风险及难度巨大。

面对如此艰巨任务,华电重工H2项目部迎难而上、积极应对,通过反复研究论证施工方案,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对升压站海上施工方案进行评审,同时聘请在升压站施工方面经验丰富的欧洲专业公司提供全过程技术咨询服务,结合国内海上现有船机等施工机具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一套操作性强、安全可靠、经济可行的施工方案,最终高效、高质量地完成了海上升压站的全部施工任务。

升压站的吊装成功,标志着华电重工总承包建设的该项目又一重大工程节点的胜利完成,为该项目首批风机如期并网发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电重工滨海北H2海上风电项目首根单桩基础沉桩顺利完成

近日,随着沉桩所用的MENCK MHU-1900S大型进口液压打桩锤最后一锤定音,华电重工承建的国家电投滨海北H2#400MW海上风电场“六合一”建设项目首根单桩基础沉桩工作顺利完成二手吊车,标志着该项目海上主体工程施工工作全面展开。

滨海北H2#400MW海上风电项目是目前亚洲在建的最大近海海上风电场国电投海上风电,风场共安装100台4MW海上风电机组,100台风机基础全部采用大直径无过渡段法兰单桩设计,在桩基制造精度及海上沉桩垂直度方面要求非常高,单桩沉桩垂直度要求控制在3‰以内。该项目首根单桩桩长68m,桩重706吨,作为本项目总承包方,华电重工H2项目部克服了海上天气多变、风大浪高、有效作业时间短等困难,抢抓作业窗口期,科学组织、精心施工,在船舶就位后于深夜迅速竖桩起锤,经过近4个小时的连续作业,至5月12日凌晨顺利完成了首根单桩基础的沉桩工作,单桩垂直度1.64‰,符合设计要求。

首根基础沉桩的顺利完成,为滨海北H2项目海上施工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项目部正在按照2017年年底前实现全部100台风机并网发电的大目标而努力推进各项工作。

【三峡新能源】

杨絮“勒索”电量!看三峡海上青年大作战

五月以来,气温快速回升,杨絮集中爆发,席卷整个响水。大量杨絮随风飘到海上,堵塞风电机组冷却系统进风口,导致机组被迫降低功率甚至停机,对发电量造成损失。

图一 机组各部位“受灾”情况

“杨絮危机”爆发后,三峡新能源江苏响水海上风电场迅速反应,组织部门党员、团员组成“青年突击队”,向顽固的杨絮宣战。大家夜以继日对杨絮进行“狙击”,逐台清理冷却系统进风口过滤网上堆积的杨絮,用一天时间便完成37台机组的清理,初步控制“灾情”,使机组迅速恢复正常运行。

图二、图三 清理堵塞风机的杨絮

同时,“青年突击队”展开冷却系统技改专题讨论,探讨彻底隔绝杨絮入侵的方案。由于“杨絮危机”在海上风电场首次爆发,暂无可借鉴方法。突击队员集思广益,针对机组变流器、箱变和齿轮箱冷却系统设计特点,最终在6种改造方案中选用了一套费用低、加工快、安装容易、见效快的实施方案,即在冷却系统进风口加“防絮墙”。方案一经确立,突击队员便联系加工厂连夜赶制“防絮墙”,同时开始交通船舶、人员分组、工器具和后勤保障等相关准备工作。

图四 “防絮墙”安装

为避免大量清理下来的杨絮污染海洋环境,“青年突击队”将所有清理的杨絮收集并带回陆地处理。

图五 收集杨絮带回陆地

截至15日下午,在两天连续作战后吊车,37台风机已全部技改完成,运维人员人均登塔9次,全场未发生高温停机机组。

图六 运维人员的午餐

在此次“杨絮危机”中,整个运维团队上下齐心、合理调度,成功解除了杨絮对整个风电场的威胁;响水海上“青年突击队”勇于担当、连续作战,一举攻克了本次海上风电运维难题,战胜了自然环境对设备的侵袭,用真知钻研出可行方案,用实做创造出新的“响水速度”。

图七 “青年突击队”重温入党誓词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

决战大连 开启进军“双二十”海域征程

三峡新能源大连市庄河Ⅲ海上风电项目是我国严寒海域首个海上风电项目,也是全国首个“双二十”海上风电工程。我院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面对恶劣的海冰状况和复杂的地质条件所带来的挑战,枕戈待旦,攻坚克难,本项目在集团乃至全国均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和战略引领作用。

3月30日,本项目鸣笛开工,三峡集团董事长卢纯亲临剪彩。上海院石小强董事长率团参加,上海院人士气高涨,设计及参建热情迸发。

4月初以来,上海院大连分公司总经理胡志坚启动了前方项目落实、后方设计技术支撑的联动计划,连续多日的“空中飞人”节奏,多次往返上海、大连和北京之间的运筹及协调,终于在4月14日完成繁杂而艰巨的既定任务的落实,披星戴月返回上海。在新能源设计研究院王先华院长统一协调和指导下,胡总所领导的项目设计团队全力配合及共同努力下,项目启动首战告捷。

4月15日,上海院地勘团队进驻工程现场,为了应对前所未有的复杂地质条件,公司副总工程师刘计山主动担当,带领多名地质工程师迎难而上,做好了长期吃住于海上钻探船的准备。为了鼓舞勘察团队士气国电投海上风电,刘总以《决战大连》为题,现场即兴赋诗一首:万米钻海登船台,千亩波澜淘成才,百塔林立唱天歌,一路清风绿电来。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吊车)
下一篇:

【三局建筑】工程人的节日|立秋,开启一场收获之旅!

上一篇:

风电价格下调|风电上网电价政策改革推动产业平价上网进程,专家解读风电上网电价政策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