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二十三局集团9月28日,淡淡晨雾给蜿蜒的汤河披上一层轻纱,声声汽笛划破了
长白山脉的寂静。从长白山站首发的G8166次复兴号动车组列车,
以345公里的时速驶入中铁二十三局承建的沈白高铁汤河
3号大桥、湾沟特大桥、穿越万米长青隧道、通过江源东站站场……▲建设团队沿途欣赏建设成果此时,四年多的风雨历程近在眼前,映入眼帘的建设成果,令乘车远眺的二公司副总经理兼项目经理田延巍和他的工友们
感慨万千。在困境中崛起、在转变中前行,他们经受住了闯关夺隘的重重挑战,把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让业主从质疑到充分信任。
风驰电掣的高铁列车内,大家眼角不由自主闪烁的泪光,为
1500多个日夜紧张鏖战的攻坚历程,写下了打赢这场翻身仗的最动人注脚
。▲行进中的复兴号2021年7月沈白高铁项目开工伊始,面对强手云集的
20余家参建单位;面对隧道占比高达82%的全线控制性标段;面对社会广泛关切和集团公司的重托;面对广大员工的热切期盼和项目自身的短板与差距,中铁二十三局沈白高铁项目部
这支年轻的团队,以“不信东风唤不回”的劲头,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地
在冻土与岩层间奋战,书写了东北高寒地区高铁施工的奋斗历程。
沈白高铁吉林段TJ-6标,全长30.19公里,其中五座隧道总长度24.91公里,占标段总长的82.5%,成为东北高寒地区独一无二的“隧道群”。且隧道、桥梁、路基、房建、站场、附属等专业俱全,
是沈白高铁最难啃的“硬骨头”,也开创了二公司长大隧道施工先河,工程难度可想而知
。▲在严寒天气中开展测量工作
建设高寒地区 “隧道群”,没有教科书可以借鉴,也没有数据库可以采集。项目部遵循“高起点起步、高标准推进、高水平管理、高质量建设”的施工理念,正视自身管理人员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的
短板 。针对阔别铁路建设市场七年之久,从上到下对于铁路施工已经陌生,现行实施的铁路标准、文件要求等都缺乏掌握的实际,他们常常出去取经,
甘当“小学生”,建设单位、兄弟单位都留下了他们虚心请教的身影
。 一场场有针对性的培训迅速展开,一项项有操作性的措施相继出台,驻地、现场都成为员工技能提升培训的大课堂。
磨刀不误砍柴工,按下施工加速键。沈白高铁项目工期紧、任务重,项目跑步进场,进场策划、施组排布、施工组织紧锣密鼓,忙而不乱
地想施工之所想、急施工之所急、保现场之所需。项目全部人员驻点一线、逐级包保,打破前、后方界限,建立
“项目一线指挥部”,实现问题“日清日结”,通过专项督办机制、每日进度专报
等方式,优化“施工图”、明确“时间表”、
压实“责任书”。形成了干事一条心、工作一盘棋、协作一股劲
、上下齐抓共管,人人肩上扛指标的生动局面,确保了每一步施工计划的精准落地。▲建设中的湾沟大桥 11.3公里的长青隧道为高风险隧道,是沈白高铁全线工期的卡控点。该隧道设计最大开挖断面224平方米,最大开挖跨度19米,为全线之最。隧道需穿越8条断层破碎带、7处I类高风险区、20处
Ⅱ类高风险区,尤其在跨越高富集矿泉水地质区域时,岩体最大日涌水量达
25398立方米,生态保护与施工难度极大。为破解这一难题,项目运用先进超前地质预报手段,综合研判前方围岩级别及岩性特征,科学制定安全可靠的施工方案,分别采用台阶法、三
台阶 、三台阶临时仰拱法等开挖方案,严格遵循新奥法“先探测、管超前、弱扰动、短进尺、勤支护、快封闭、勤测量”的核心原则组织施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质量、进度齐头并进。同时,项目还创新应用严寒地区高速铁路大断面隧道施工工艺,配套落实隧道保温、防排水措施,并采用双曲臂凿岩机、多功能二衬及养护台车、液压长仰拱栈桥等特种设备。通过工艺与设备的协同发力,团队攻坚克难、一路奏凯,最终实现隧道提前一个月贯通,为沈白高铁如期开通提供了有力保障。
▲万米长青隧道贯通仪式安全是“天字号”工程,容不得一丝一毫疏忽和大意。
长青隧道 1号斜井长1365米,最大坡度12%,为设计极限坡度。12%的坡度意味着重载车辆上坡动力不足、下坡易失速,加之重载车辆、大型机械与员工通勤车辆交叉通行,稍有不慎便可能酿成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对此,项目联合科研单位
研发的 “大坡度车辆失速防护系统”,成功破解了隧道施工大坡度车辆运输安全的技术难题,为今后同类工程施工提供了借鉴。
8.7公里的东山隧道穿越多种复杂地层,导致瓦斯、地下水富集,如同隐藏在地下的“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施工安全。面对极为破碎的隧道岩体,项目果断采用先进地质预报技术,坚持“引水、排水、防水”相结合,配备专业安全监测设备,对隧道内的瓦斯浓度、地下水变化等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精准控制,成功将“瓦斯+地下水”的施工难点,转化为安全管控的重点,把“破碎岩体施工”的关键节点,打造成了技术创新的亮点。隧道贯通后,地质专家给予了“东山隧道的安全贯通,为我国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未来类似工程的勘察设计和施工提供了重要参考”的高度评价。
“过了一山又登一峰,跨过一沟又越一壑”。
2024年7月,受台风影响长白山脉遭受了
罕见连续强降雨,东山隧道成洞段
“水患突袭”发生特大涌水,涌水
裹杂泥沙短短4个小时骤超130万立方米,施工被迫中断,且积水
仍以每小时1.5米的速度攀升,最终形成最大日涌水量17.7万立方米的“地下江河”。此时隧道正处于贯通前
抢抓工期的关键阶段, 1号斜井工区瓦斯地段与涌水区域重叠,一旦发生瓦斯积聚,后果不堪设想。洞口外浑白铁路昼夜通行,涌水极有可能漫溢至既有线路,一场关乎生命安全与工程命运的攻坚战骤然打响。危急时刻,项目迅速反应,用科技与担当筑起“防洪长城”
。项目部立即组成涌水抢险领导小组,第一时间启动一级应急预案,
得益于项目部日常严苛的管理和有效的应急演练,百名施工人员、数十台大型设备在
两小时内全部安全撤离,创下复杂险情下
“零伤亡”的撤离奇迹
。同时集结专家组、组建应急救援抢险
突击队,创新性采用“双级排水体系”,即地表阻断、洞内强排的方式,研发并采用了洞内应对复杂条件大涌水量的强排方法
。面对持续降雨导致的水位反复,抢险人员实行
“三班倒”24小时轮班作业,筑起“人墙防线”。经过34个昼夜
的坚守奋战成功抢险完成 恢复施工,并经实体检测水淹段落结构完好,彰显了责任与智慧及于危难中铸就的建设精神。前来指导抢险的路内行业专家纷纷为其点赞,认为此举堪称隧道施工抢险的范例
。此外, 项目部因此总结的国内严寒地区应对极端降雨天气《高铁隧道涌水的抽排方法》和《严寒地区高铁隧道的排水系统及其施工方法》获得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东山隧道新增泄水洞贯通
为了确保沈白高铁开通后的运营安全,经国铁集团批复,东山隧道需要增设一座长
2907米的泄水洞。当时沈白高铁开通日期已对外公布,工期“后门”关死,该工程成为万众瞩目的“卡脖子”工程,引起了国铁集团、客专公司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东山隧道正洞衬砌的拆除恢复、泄水洞并行段工期、泄水洞影响段的无砟轨道板铺设,每一道工序都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都是对施工团队
的严峻考验。非常时期需要采取非常举措。项目以强化施工组织为核心,动态优化施工方案,合理调配人力、机械与物资,全力以赴
保工期。百余名参建人员放弃春节等节假日休息,分组包干、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泄水洞工程的
三个掌子面,“三班倒”同步推进,实施24小时不间断作业, 全面兑现节点工期承诺,为沈白高铁顺利投入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此,建设单位不仅多次通报表彰、颁发绿牌,还先后两次向集团公司发送表扬信及贺信,国铁集团工管中心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跨201国道大桥几年来,从国内严寒地区隧道新型保温材料试验顺利实施,到成功应用水体保护
“搭桥术”;从隧道最大断面与跨度顺利开挖,到破解极限坡度
车辆 安全运输难题;从我国自主研发的首组高速道岔铺设通过验收,到创新隧道施工方式提质增效保工期,项目在施工中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
落地系列创新成果。其中“大断面隧道加宽段衬砌施工工法”获得国铁集团检查组专家的高度认可和充分肯定。
“干就创一流,争就争第一”。项目在关键工程指标上更显硬实力,不仅将无砟轨道铺设误差控制在毫厘之内,还创造累计铺设CRTSⅢ型轨道板10344块、双块
式板2685块“零揭板、无返工”的施工
纪录 。在沈白高铁联调联试中,管内线路静态TQI值1.0、动态TQI值1.39持续保持最优,领跑全线、树立了行业标杆,在全路处于领先地位,获得国铁集团和京沈客专公司的肯定。面对软基路基“冻胀”难题,通过填料优选与精细工艺实现了路基“零沉降”。
五年来,项目累计获得国家专利
9项(含实用新型专利)、省部级工法12项,为同类工程提供了重要技术参考。开工以来,项目先后获得业主“质量安全管理正面典型”绿色通报单16次。在白山指挥部2023年、2024年及
2025年上半年的绩效考核中连续排名第一。数次通过国家铁路局、国铁集团等高规格、高频率的例行检查,充分彰显了项目综合管控能力,为企业争光创誉。
▲江源东站站场航拍 “宁可透支生命、绝不拖欠使命”是项目参建员工挺膺担当的共识。在东北高寒地区时速350公里的沈白高铁施工中,他们探索创新了适配高寒地区独有的“隧道群”施工工法,有效破解了高寒隧道防冻胀、施工效率低等难题;同时将精细化管理贯穿施工全过程,通过不懈努力,将沈白高铁吉林段
TJ-6标打造成了安全稳定、质量上乘、绿色环保的品质工程,圆满实现了
“期到必成”的履约承诺。
项目党建工作主动融入生产经营核心环节,唱响党建声音、彰显党建智慧、贡献党建力量、树立党建形象。以党建为引领,坚持不懈
开展重点工程劳动竞赛活动,通过合理激励机制激发全员参战热情,在
“比学赶帮超”的攻坚氛围中向节点工期目标发起总攻,捷报频传、成果丰硕,充分凸显了党组织作为。
“干一件工程,交一方朋友”。项目不断加大对外宣传报道力度,坚持每年组织属地记者、作家、诗人、摄影家等走进火热的施工现场采风报道。五年来,《中央电视台》《工人日报》《中国交通报》《吉林日报》等省内外媒体万余次报道或转发沈白高铁建设情况。工程进展、主题党日、履行社会责任等活动,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媒体频频“出圈”,唱响了穿山越岭化坦途的“沈白之歌”。中铁二十三局的美誉度、知名度和影响力节节攀升,赢得了业主的信任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
长白沃土,挺起企业发展脊梁,开启了振兴白山经济的新篇章;建设沈白高铁,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奋进的中铁二十三局,荣耀沈白高铁项目部,阔步走向新辉煌……”伴随着沈白高铁的全线开通运营,激情
嘹亮的《沈白之歌》回荡在长白山脉的崇山峻岭,传向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