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4-15日,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海庄风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庄风电有限公司)协办为“中国海庄”)2018年“海上风电领袖峰会”在福建省福州召开。
掌握核心技术,释放大机组性能
机组是海上风电发展的基石,机组的效率和可靠性直接决定了项目的效益。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二手吊车,大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在“大功率-海上风电大型机组高峰论坛”主题论坛上,中国海庄副总经理唐文兵介绍了海庄正在开展的10MW科研项目。
唐文兵说,一个大兆瓦的模型有多“大”,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最重要的是整机企业是否有技术沉淀,是否掌握了核心技术;其次,能否制造出符合相应要求的叶片。; 最后是大单位的经济性,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和沉淀,中国海庄已经掌握了整机制造的技术核心。无论是陆上风电还是海上风电,中国海庄所有机型均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同时,中国海庄拥有完整的供应链配套能力。叶片方面,我们与洛阳双瑞风电叶片有限公司合作,自主研发了国内最长的83.6m 5MW海上风电机组叶片。此外,中国海庄作为中船重工打造的一张“风电名片”,得到了集团的大力支持。
目前,中海装备10兆瓦项目已获批,充分证明了中海装备在大兆瓦机型研究方面的实力和信心。预计到2020年,中海装备将充分释放大型兆瓦机组的性能优势。
设计可靠性,验证可靠性
在峰会主题演讲中,中国海用装备市场总监张海亚通过三个层次、六个问题得出“高千瓦、大兆瓦”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的结论。
确实双瑞风电叶片,在海上已经有十年了。中国海装对整机的整体设计非常了解,也做到了。同时,为保证机组20年无人值守运行,中国海庄在“大”的过程中也进行了大量核查。
中国海庄始终坚持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可靠性是验证出来的。在产品设计中,提出了以高安全性和成本效益为目标的系统分解技术和基于叶片载荷外推的形状谱规划方法,提出了桨距参数惯量匹配方法,两点支撑大轴承传动链配置被开发。, 解决风轮和增速箱的载荷解耦和变桨参数设计问题。同时,提出了基于可靠性序贯分析的安全系数分布等一系列先进方法,以提高整机的可靠性。
得益于设计的高可靠性,中国海庄目前批量运行的22台海上风电机组均取得了骄人的运行效果。其中,福建福清兴华湾项目2台H128机组利用率99.18%,折合满交工小时2170.15;江苏如东八仙角项目:19台H151机组可用利用率98.65%吊车公司,等效满交工时1741.56;H171机组可用率为98.81%,相当于211个全服务小时7.14。这些机组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也充分验证了我国船用产品的可靠性。
全产业链整合为单元生命周期保驾护航
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不仅是风电工程,更是海洋工程。除了风电技术,还需要先进的海洋工程技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是我国海军武器装备研发的主体和核心力量。在海洋工程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雄厚的实力。依托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的海洋工程技术,中国船舶装备在海上风电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具有较强的大型成套设备及系统集成开发制造能力。凭借中船重工的产业链,中国海庄拥有近乎完整的风机零部件配套体系。从叶片、齿轮箱、发电机、主控、变桨五个核心部件,到轮毂、机架、主轴三大结构部件,再到液压、制动、冷却、滑环等各种系统配套部件,中国海庄可实现近90%的配套服务能力,央企系统可保障风电机组20年以上全生命周期的风电机组运行维护。
海洋工程运维智能化+专业团队双重保障
中海装备研究院大数据研究所所长杨燕妮在“第五届中国风电后市场研讨会”上分享了中海装备大数据健康管理系统。
为推动风电产业数字化发展双瑞风电叶片,中国海庄与国家气候中心共同打造了风资源评估系统——LIGA平台。目前,平台已形成风资源早期、实时监控、全生命周期完成的技术架构。
LiGa大数据平台将作为中国海庄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平台,利用数据洞察能力推动核心问题的解决。平台围绕风电核心问题,形成了风资源前期、实时监测、产品分析、后期评价、决策支持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产品。是风电场投资运营、运维、产品优化的智慧大脑,形成支撑信息系统,负责分析决策的执行,最终形成针对具体问题的智能解决方案。
关于LIGA平台在运维中的作用,中国海庄工程技术总公司海上运维中心刘成在2018海上峰会上做了介绍。他表示,LIGA平台可以监控所有风机的运行状态并处理风机数据,实现数字化运维,有效提高运维效率,达到智能运维的目的。
在海上风电工程及运维方面,中国海庄发挥产业优势,组建了专业的海上风电工程、运维团队。六成所属的海工技术公司是中国海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拥有先进的安装船、操作维修船等设备,具有较强的海工建设活动。这将为未来海上风电的规模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报告/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