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要点:
世界风能资源储量丰富:据测算,世界每年可利用的风能资源有72万亿千瓦时,即使只利用一部分,也能满足人类用电需求。
风电成本持续下降:由于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每千瓦时的风电成本从1980年代的20美分下降到2000年代初的5美分左右。
预计到2010年风电设备企业,风电成本可降低30%,接近常规能源成本。
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1996年以来,全球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连续11年增长20%以上,平均增速为28.35%。到2006年底,世界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74223MW,当年新增装机15197MW,其中欧洲占世界风电装机容量的65%。
我国风资源也很丰富:据测算,我国可开发的陆上风能资源实际储量2.53亿千瓦,海上风电场可开发风能资源3是陆上风能资源的两倍,即我国可开发的风能资源约为10%。亿千瓦。
我国风电装机增速加快:2006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1337MW,占世界新增装机容量的8.9%,同比增长165.83%; 到2006年,我国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604MW,占全球风电装机容量3.5%,累计装机容量增长105.29%。
国内政策环境向好:国家通过要求风电机组国产化率、风电全互联网化、财税支持等政策大力推动风电和地方风电制造发展。
国外厂商在我国风机市场占据主导地位:2006年占新增装机容量的55.10%,占国内累计总装机容量的65.92%。其中,国外前三大厂商维斯塔斯、歌美飒和GEWind分别占国内总装机容量的18.73%、18.63%和10.74%,分别。与本土厂商相比,它们具有技术和资金优势。
国内风机制造企业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 目前,我国内资风机制造企业主要有:金风、华瑞、韵达、东汽、哈电、汇德。除了金风科技规模较大(2006年新增装机占比达到33.29%,总装机占比达到25.68%)外,具备与国外竞争的能力。制造商,而其余的国内风力发电机制造商市场份额较小,处于起步阶段。华瑞、东汽等大型国企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良好的制造基础,正在迎头赶上,相信会在国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国内风机制造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各类新能源中,风电是技术相对成熟、商业化发展条件最完善、成本相对较低的一种,受到国家高度重视. 国内风电机组制造业依托庞大的国内市场,依托国内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雄厚的制造基础,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必将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丰硕成果。
风电设备制造行业也存在诸多风险:政策风险、风电技术进步带来的风险、行业激烈竞争带来的风险。
建议关注以下公司:湘电、天威宝变、华谊电气。
一、风电——世界能源的后起之秀
1.世界风能资源储量丰富
根据美国国家气象数据中心和预警实验室1998-2002年的风速和温度数据,斯坦福大学土木工程与环境系得出结论:根据6.9米/秒的风速在海拔80米,全球风能可用资源量为72万亿千瓦时。预计到2020年,全球电力需求将上升至约26万亿千瓦时。届时,即使只有三分之一的风能资源被成功利用,世界的电力需求也能得到满足。目前,风能的利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要真正充分利用风能的潜力,还需要克服许多技术难题。
2. 风电成本持续下降。由于技术进步和产品批次增加,风电成本持续下降。每千瓦时风电的成本已从 1980 年代的 20 美分下降到 2000 年代初的 5 美分左右。随着技术进步和风力发电机制造规模效应,风力发电成本仍有很大的下降空间。预计到2010年,风电成本仍可降低30%,风电成本将继续下降吊车出租,接近常规能源成本。
根据风电的快速发展,我们预计到2020年,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将以20%的复合增长率增长。欧洲风能协会和绿色和平组织发布了一份题为《风电 12:到 2020 年风电占世界总发电量 12% 的蓝图》的报告。本情景报告认为,全球风能资源充足,风电互联网不存在实质性障碍。到2020年风电装机容量可达12.6亿千瓦,风电发电量达到3.1万亿千瓦时,占2020年发电总量的12% ;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2006年,全球新装风电设备产值达到230亿美元,形成了一个大产业。行业的增加和快速发展,吸引了更多的企业投资风电设备制造行业。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全球风电设备市场容量将分别达到320亿美元和1200亿美元。
4、欧美风电走在前列
1980年代世界风电装机容量增长主要集中在美国。然而,自1986年以来,美国过早地停止了对风电发展的优惠政策。1990 年代初期,一些欧洲国家制定了更全面的政策来支持可再生能源。因此,1990年代以后,欧洲取得了更快的成绩。到2006年底,欧洲安装了约48,000MW风力发电机,占全球的64.67%。此外,在发展中国家,印度的风力发电也发展迅速。2006年,总装机容量6270MW,位居世界第四。
中国风力发电起步较早,但近年来明显落后。2006年,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604MW,居世界第六位,与其作为第二大电力装机国的地位不相称,尤其是风力发电机组。在制造业方面,我们远远落后于欧洲国家甚至印度。
根据中国气象科学院绘制的全国平均风功率密度分布图,我国陆地10m高层风能总储量为32.26亿千瓦。这个储量称为“理论可开发总量”。已开发风能资源储量2.53亿千瓦,海上风电场可开发风能资源是陆地的3倍。据此,我国可开发的风能资源约为10亿千瓦。
中国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新疆、内蒙、甘肃走廊、东北、西北、华北和青藏高原。年风速在3m/s以上近4000小时。部分地区年平均风速可达7m/s以上,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因此,风能资源的现状和分布特征因地形和地理位置而异。基于此,风能资源可分为四个区域(包括海上风电场)。
风能丰富的沿海和海岛地区。沿海和岛屿风能丰富。年有效风功率密度在200W/m2以上,风功率密度线与海岸线平行。沿海岛屿风功率密度在500W/m2以上,如台山、坪山等。潭、东山、南路、大陈、嵊泗、南澳、马祖、马公、东沙等,可使用7000-8000小时左右。该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从海岸到内陆多为丘陵,距海岸仅50公里以内是风向丰富的地区。
东南沿海受台湾海峡影响。当冷空气向南到达海峡时,由于窄管效应,风速增加。冬春季节的冷空气和夏秋季节的台风可影响沿海及其岛屿,使其成为我国风能最丰富的地区。
我国有大约1 800公里的海岸线和6 000多个岛屿。这是一个风能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的领域。
北方(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风能资源丰富。风能密度在200~300W/m2以上,有的可达500W/m2以上,如阿拉山口、达坂城、回腾锡勒、锡林浩特的回腾梁、承德围场等,可用小时数在5000小时以上,有些可以达到7000多个小时。这条丰富的风能带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北方地区处于中高纬度的地理位置。
由于欧亚大陆幅员辽阔,北部地区气温较低,是北半球冷高压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岸,是冷高压南行的必经之路。北方地区是冷空气入侵我国的最前沿。当冷锋(冷高压锋)经过时吊车公司,冷锋后方200km左右常有6~10级(10.8~24.4m/s)。) 大风。对于风能资源的利用来说,是可以有效利用的优质风。该地区的风能密度虽然比东南沿海小,但分布范围更广,是我国最大的连片风能资源区。
风能丰富的内陆地区位于两条风能富集带之外。风功率密度一般在100W/m2以下,可用小时数在3000小时以下。但在一些地区,由于受湖泊和特殊地形的影响,风能也很丰富。比如鄱阳湖附近的风能就大于周边地区。华山等地的风能也比平地多。
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这里的风速比较高,但空气密度低。比如海拔4000m的空气密度大约是海平面的67%,也就是同样的风速是8m/s,海平面的风功率密度是313.6W/m2 ,但在海拔 4000m 时只有 209.9W/m2。这里年平均风速为3~5m/s,风能尚在一般地区。
海上风能丰富地区的海上风电场具有风速高、发电量大、湍流强度低的特点,可降低机组疲劳载荷,延长使用寿命,如陆地20年,海上25年;但它连接到电力系统和单位成本高的基地。我国近海风能资源丰富,东部近海海域广阔,深达2m至15m。按照与陆上风能资源相同的方法,10m高度的可用风能资源约为陆上风能的3倍,即7. 5亿千瓦,并且非常靠近电力负荷中心,随着海上风电场技术的成熟和经济上的可行性,它必将成为未来重要的电源。
2.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加速增长
2005年,我国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风电作为国家扶持重点,在税收和上网发电等方面享受一系列优惠。国内风电投资热情被激发,带动国内风电需求。
2006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1337MW,占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的8.9%,同比增长165.83%;到2006年,我国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604MW,占世界风电装机总量。3.5%,累计装机增长105.29%。按照这个增速,我国能源规划:到2010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000MW,到2020年轻松突破30000MW。
我们预计,在国家政策支持和环境问题日益重视的背景下,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到2010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20241MW,到2020年将达到224923MW,分别占2.02%和14.06%当时国内电力总装机容量。
2006年国产风机均价在4000元/KW左右。以此推算,2006年国内风机市场容量约为50亿元。根据我们上述对国内风机市场新增装机容量的测算,假设2010年和2020年风机价格分别下降30%和50%,中国国内风机市场容量约为18亿元和800亿元,这是一个巨大而有吸引力的市场。考虑到中国强大的制造基础、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依托庞大的国内市场,中国的风力发电机组也将在国际上开拓自己的市场。中国风电机组制造业前景无限。
3.国内政策环境越来越好。在我国风电项目的实践中,政府采取了特许权的方式,从2003年开始进行了4次风电特许权招标,同时风电特许权招标原则已经进行了3次修订。总体来看,电价在招标中的比重有所降低;技术、国产化率等指标得到加强;风电政策已从过去以发电为主,重点转向支持国内风电设备制造。
目前国内比较有利于风电发展的政策主要有:
国产化率要求 2005年7月发布的《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明确规定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不符合规定的风电场建设。不允许建设国产化率要求。进口设备按规定纳税。2006年风电特许权招标原则规定,每个投标人必须有一个风电设备制造商参与,并且风电设备制造商必须向招标人提供一份承诺书,确保风电机组的供应达到75%的国产化率。 %。中标后,投标人必须且只能使用中标厂家生产的风机。
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全面实施风电。法律要求电网企业为可再生能源电力上网提供便利,全面采购符合标准的可再生能源电力风电设备企业,使可再生能源电力企业得以生存,逐步提高在能源市场的竞争力。
财税支持 考虑到现阶段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投资成本较高,为加快技术开发和市场形成,《可再生能源法》还单独设立了可再生能源开发专项资金,提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项目。给予贷款优惠财政贴息,对列入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标的项目提供税收优惠等支持措施。
三、中国风机制造面临良好发展机遇
1.国外风机制造商在中国设厂。看到中国巨大的风力发电市场,国际主要风电设备制造商纷纷在中国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国际风机制造商纷纷进入国内,一方面带来了先进的风机制造技术,另一方面为未来国内风机制造培养了人才和技术工人。
国外厂商在我国风机市场占据主导地位:2006年占新增装机容量的55.10%,占国内累计总装机容量的65.92%。其中,维斯塔斯、歌美飒和GEWind占据国内总装机容量的18.73%、18.63%和10.74%,分别占据前三名。 .
2. 国内风机制造业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目前,中国内资风机生产企业主要有:金风、华瑞、韵达、东汽、哈电、汇德。其中,金风科技占据绝对优势。2006年市场份额占国内资本80.81%,当年新增装机占比达到33.29%。截至2006年底,金风科技已经积累了市场份额。占国内资本的83.36%,占总装机容量的25.68%。
拥有大型国企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良好的制造基础的华瑞和东汽正在迎头赶上,相信会在国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从外资和国内投资实力对比来看,我国风电机组制造业的国内实力还比较薄弱,在技术和产品质量上与国外厂商存在差距。目前,我国仅实现了600KW、750KW及以下风电机组的完全国产化。目前,世界主流的MW级风力发电机组还处于试用和推广阶段。
由于我国风机制造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差距,我国国内风机制造主要通过引进技术、合资等方式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主要的风扇制造商还没有自主开发和设计风扇,尤其是大容量风扇。风扇的容量。
中国风机制造水平的滞后还体现在风机部件的匹配上。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外风机企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风机零部件的选择范围广,水平较高。但是,国内大型风机制造才刚刚起步,主要部件的质量和技术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例如,我国在发电机、齿轮箱和叶片的制造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3.国内风机制造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当前,我国节能减排任务异常繁重。发展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我国一项重要的能源政策。在各种新能源中,风电是技术比较成熟、商业化开发条件最完善、成本相对较低的一种。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近年来装机容量增长迅速。
随着配套产业政策的实施,我国风电装机容量有望加速增长,带动国内风电设备需求持续旺盛,快速增长的国内市场必将为国内风机制造商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以庞大的国内市场为后盾,依靠国内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坚实的制造基础,未来国际风电机组制造产业逐步向国内转移是必然的。中国风电机组制造业也将面临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和发展前景。无限。
四、主要从事风机制造的上市公司
1.多家上市公司介入风电机组制造领域
我国风电机组制造业刚刚起步,巨大的机遇正在孕育。目前,不少上市公司已经看到了这个机会,积极涉足风力发电机制造行业。
2. 风电制造领域虽然有不少上市公司进入风电制造领域,但由于没有核心技术,通过引进或合作开发进入风电制造领域. 它们还处于消化吸收阶段,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由于不确定性较大,我们暂时不对风机制造类上市公司进行评级,建议关注以下上市公司:
湘电电机有限公司:依托强大的电机技术实力和对风力发电机制造行业的大力介入,湘电电机有限公司是我国十大电机厂之一。参与风电设备制造具有较强的电机技术优势。是发改委指定的装备国产化基地之一。支撑能力非常强。
2006年4月,公司与日本原广产株式会社合资成立湖南湘源风能有限公司。2006年11月,私募基金募集3.2亿元,投资于兆瓦级风电机组和风电机组产业化。建设工期为2年。2010年项目将达到年产300台套。具有成套风力发电机和500台电机控制的生产能力。公司目前在手订单量可观。
公司目前拥有2MW直驱、2.5MW同步永磁电机、1.5MW异步风力发电机等三个风电项目。公司直接定位于2MW产品,技术实力在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预计公司07、08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44和0.63元。
天威保变:想复制太阳能领域成功模式的公司,是变压器领域的龙头企业。公司在巩固变压器领域地位的同时,积极向新能源领域拓展。公司在太阳能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凭借在新能源领域的经验,公司再次进入风力发电设备制造领域。
公司定向增发5亿元投资2.进入风力发电项目。2006年3月天威风电成立,风机设计技术引进英国GH公司。截止日期为2006年6月28日。自2009年6月28日起,天威风电将在参与完成后成为1.5MW风机设计技术知识产权的所有者。
公司目前还没有风机的实际运营。
预计公司07、08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66和0.94。
华谊电气:进入风电领域的民营资本代表 华谊电气原名“S速福马”。资产置换后挂牌上市,更名为“华谊电气”。
未来,公司将重点发展风电设备制造、高压电器、配电自动化三大业务。
公司的大股东为华谊集团。早在2002年,华谊集团就进入风电行业。自2002年引进德国关键技术以来,华谊电气掌握了风力发电设备控制系统的核心技术,已成功开发出600千瓦、750千瓦风机控制柜。2006年与金风科技合作量产750千瓦风机,掌握800千瓦风机核心技术。
2006年10月,华谊集团与德国Innodun公司签订联合开发协议,开发1.5MW变桨、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机组,将为公司风力发电机组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制造业。公司计划08、 2009年完成1.2、1.5MW风机的开发。
预计公司07、08每股收益为0.45、0.54元。
五、风电设备制造行业风险
1.政策风险
风电是一种新能源。目前还存在成本高、竞争力弱等问题。它的快速发展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如果现有优惠政策无法持续,或相关政策不稳定,风电投资风险加大,风电投资积极性将下降。
风电投资积极性的降低将直接降低对风电设备的需求。
2.风电技术进步带来的风险
由于风电技术还在不断进步,技术发展还存在不确定性,部分厂商在风电设备领域的技术将因技术进步而面临淘汰。
3.行业激烈竞争带来的风险
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壁垒较高。在行业发展初期,国内多家企业介入,目前形成小而多的竞争格局。可以预见,这种局面不会长期维持下去,必然会通过激烈的竞争走向集中化。
此外,国外风电设备制造商为了规避国产化率的要求,纷纷来华建厂。由于起步较早,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国内厂商正面临着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