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苏世民书院和中国经济出版社联合主办是吊车的“清华五道口‘碳中和经济’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以“全球碳中和与能源变革”为主题,设置了开幕式及碳中和与能源变?、金融支持碳中和、碳中和与新能源三个主题板块,重点探讨碳中和目标对经济金融理论和实践提出是吊车的创新挑战,探索能源相关重点行业低碳发展路径。
开幕式上,清华?学五道??融学院院长张晓慧主持并致辞。张晓慧表示,碳达峰、碳中和不仅将重塑我国是吊车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更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金融部门在引导资源配置、支持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主动防范气候变化带来的相关金融风险等方面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发展绿色金融,能够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绿色环保领域,优化全社会生产要素配置,在提供碳中和资金上发挥不可或缺的支柱性作用。
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斌致开幕辞。杨斌表示,“双碳”成为国家重大的战略部署,意味着整个社会经济系统转向可持续发展,并介绍了清华大学近年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做的部分工作,提出清华大学以强大的科研能力、社会影响力和人才培养工作,尤其应当承担起推动整个社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任。
十二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主席肖钢,中国?程院院?、中国?化集团公司总经理马永?,中国?程院院?、清华?学化学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涌分别作主旨演讲。
李毅中指出,碳达峰、碳中和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减碳减排要在能源消费结构、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方面下功夫,积极发展新能源,同时开展绿色智能技术改造。各行业应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的含义,在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的同时,仍然要注重化石能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各种能源互相匹配,并加强基础工作、政策研究和科技攻关。
绿色金融是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肖钢提到,国家近几年高度重视绿色金融,从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加强金融创新、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绿色金融法律法规制度五个方面构建了绿色金融政策框架。进一步发展绿色金融,要实行正向的激励机制,培育个人投资者投资ESG的意识,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强环境风险分析,对环境权益开发新产品,加强环境信息的披露,并加强绿色金融的监管。
马永生认为,“双碳”目标下,能源低碳转型将明显加快,在碳中和约束下,我国石油、天然气消费均将加快达峰;油气行业发展路径逐渐清晰,为打造绿色炼化企业,需要加快提升炼化行业集中度,加大技术攻关和流程优化力度,加速炼化产业用能结构调整,加强石化产品循环利用体系构建。中国石化一直致力于低碳发展,大力推进传统业务低碳转型升级,不断增强绿色能源供给能力,加快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深入推进碳减排,强化甲烷排放管理。
金涌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面临着几项挑战: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最大,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很短,且减碳减排必须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必须保持强大的制造业。他认为,要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推动技术进步。
开幕式最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紫光金融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鞠建东作总结致辞。鞠建东认为,碳中和的实现需要科技、经济、金融三方面结构性转变。可以考虑设置累进碳税,推动各行业碳排放均值的不断下降和循环迭代,从而于2060年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与能源变?”主题由清华?学教授、苏世?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潘庆中主持,嘉宾围绕“?企业在?动——碳中和路线图要点”展开探讨。
陶氏公司亚太区总裁Jon Penrice在主题演讲中表示,陶氏公司非常重视低碳发展,并在2020年提出了减少碳足迹和解决塑料废品的新目标。公司不断发展有助于降低碳足迹的产品,且正在中国开发碳捕集和封存技术。“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更具弹性的低碳足迹的产品组合,来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端的需求,同时减少我们的客户和全球的碳排放。”
核能是清洁、低碳、高效、可靠的能源,已成为世界清洁能源主力军,而我国已经具备成为核电强国的发展条件。中国核能电?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卢铁忠介绍,中国核电接下来将践行核安全文化、探索模式创新、发挥核电技术服务专长、坚持融合发展、坚持创新发展,“五业并举”,开启“核能助力‘双碳’目标的新征程。
宝丰能源集团董事长党彦宝指出,实现“3060”目标,就要从推动能源变革、发展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增加碳吸收等方面全面发力。他表示,宝丰能源致力用科技推动工艺升级、装备升级、智能制造,用太阳能发电替代网电、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全力打造绿色光伏全产业链,致力于为国家实现碳中和贡献力量。
隆基新能源公司董事长唐旭辉围绕发展绿电和绿氢进行了主题演讲。他提出,光伏发电将成为推动碳中和的主要措施,但光伏是间歇性能源、化学储能目前成本相对较高,通过大力发展抽水蓄能,给化学储能让度出发展时间。
演讲分享结束后,论坛特别发布了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制作的纪录片《拥抱能源变革》的发布,记录了中国能源过去70多年的历程,并展望了未来中国能源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