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质量提升在行动②丨“糖葫芦”避隐患、保质量
“没有火花四溅,干活也不用提心吊胆了。”钢筋工王兴北娴熟地将11米长是吊车的钢筋穿进钢套筒,灌入植筋胶,只要2分钟,不同长度是吊车的钢筋就能完成连接,比平日快了5倍。对以码头建设见长是吊车的三航建设者来说,徐圩港区46号和47号液体散货泊位施工内容并不复杂,可施工区域却存在安全隐患。施工场地四周被已经投产的各类石化码头包围,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石化基地,严禁烟火!”经过现场踏勘,对最新工况评估后,项目经理周厚亚提出了新要求:“码头桩帽、横梁、纵梁,哪个不需要钢筋焊接?”项目总工工程师刘鹏也忍不住发起牢骚,可他心里清楚:安全第一,严禁烟火是整个工程最重要的安全保障措施,因此寻找新工艺取代钢筋焊接,势在必行。如何将直径25毫米的不同长度的钢筋连在一起呢?刘鹏带着技术团队邀请三航局设计院的专家组建研究小组,对钢筋接连工艺进行探索。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使用套筒连接,但这种方式需要提前对钢筋和套筒进行螺纹制作,时间长,成本高。“能不能省去螺纹加工这个环节?”周厚亚再次提出了新要求,刘鹏结合以往陆地植筋的经历,说道:“要不试试把钢筋粘起来?”具体做法就是在钢套筒内注入植筋胶,将两段钢筋和套筒粘在一起,这就好比串糖葫芦,钢筋是竹签,钢套筒就是山楂。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在几经讨论下,逐渐成形,可是该技术在国内水工领域尚属首次,能否达到设计的抗拉强度,小组成员心里打起了鼓。试验过后,研究小组发现“糖葫芦”抗拉强度高低不一,无法保证钢筋连接的质量要求。原来,施工人员通过注胶枪将植筋胶从“山楂”一端注入,让植筋胶自然流到另一端,虽然粘合强度满足要求,但“山楂”内注胶不均,导致抗拉强度不一。找到原因后,小组成员连续几日辗转于工地和钢筋加工棚之间,寻求解决措施。一日晚饭后,爱好羽毛球的技术员杨登辉在宿舍门口练球,突然一个挥拍,羽毛球掉到了操场边上的泥沟里,泥水从球孔里向外冒,瞬间浸湿了羽毛球。杨登辉见状来了灵感:“如果‘山楂’上有个孔,那么注胶情况就可以通过胶水是否溢出孔来判断了!”他将想法第一时间分享给了小组成员,大家很快达成了共识。刘鹏带着设计图纸找到钢套筒厂家,在钢套筒中间位置设计预留出一个直径为5毫米的孔。一切准备就绪,只见杨登辉从钢套筒上的预留孔开始注胶,植筋胶流向两端,直至从孔里溢出,说明正好注满,待固化后,送检试验。经过多番试验,检测结果显示:“糖葫芦”均超过设计强度360兆帕标准要求。此外,小组成员还对植筋胶动起了心思,大家对市场上各种品牌的植筋胶进行比选试验,最终选择了性价比最高的一款。“‘糖葫芦’的应用不仅消除了‘星火燎原’的安全隐患,也避免了因焊接工艺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的质量问题。”周厚亚笑着说道。如今,4万余件定制的“糖葫芦”已获得连云港市职工先进操作法二等奖,将推广到其他化工码头使用。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吊车出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