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中交一公局集团雪域高原上的那抹“中交蓝”

2021-08-25 21:09:02浏览:2709 来源:吊车   
核心摘要:雪域高原上的那抹“中交蓝”


作为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是吊车的主力军

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是吊车的进取精神

积极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深耕西藏基础设施建设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

近20年来

承建西藏项目160余个

合同额超300亿元

业务类型包括

桥梁、公路、市政

房建、环境整治、老城区保护等


一公局集团建设者以缺氧不缺精神是吊车的担当

克服恶劣自然环境

做走在时代前列的

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以建设者之力

高质量推动西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发展新跨越




无私无畏奉献在雪域天路

中交一公局二公司



时光回溯,2010年12月,中交一公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简称二公司)的建设者踏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雪域高原,克服高寒缺氧、气候多变、日照强烈等不利因素,创造性地使用多项新技艺、新工法,打造了西藏第一座矮塔斜拉桥——拉萨纳金大桥,对带动地方旅游业发展等发挥重要作用。


这是二公司进藏后交出的第一份答卷。


进藏十余年来,二公司凝聚团队合力,坚持技术创新,攻克道道难关,先后承建了迎亲大桥、西藏自治区会展中心、拉萨市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等87个重点建设项目,涉及公路、市政、房建、环保、水利等多个领域,涵盖基础设施、招商引资、精准扶贫、环境整治、特色小镇、民生改造、城市综合体等多项内容,为西藏改变落后格局、加快现代化进程作出卓越贡献。


扎根建设 久久为功

二公司是助力西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支铁军。十余年间,连接拉萨市主城区和城市外围的快速通道——拉萨纳金大桥、国内海拔最高地区的最长廊桥——拉萨迎亲大桥、西藏第一条城市下穿式隧道——滨河路隧道……二公司参建的工程陆续建成投运,为西藏交通运输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穿越海拔5000多米的米拉山口,沿着美丽的尼洋河南下,从“日光城”拉萨到“西藏小江南”林芝,这条二公司参建的世界最高海拔高等级公路——林芝至拉萨高等级公路,如流动的画卷一般。


为按期完成项目建设,二公司建设者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扎根一线,艰苦奋斗,在仅13个月的有效工期内,突破完成8.3亿元产值,铺就了这条贯穿藏东和藏中的重要战略通道,为西藏公路交通跨越式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后,拉萨和林芝两地的单向车程从8小时缩短至5小时,有效改善了沿线各族群众的出行条件,有力促进了西藏的对外开放、旅游开发等。

林芝至拉萨高等级公路


扶贫聚民心 就业暖人心

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西藏自治区自2016年起大力实施易地搬迁工作,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努力实现贫困群众搬得出、留得住、安得心、富得起。


二公司主动扛起央企重任,综合考虑藏区文化信仰,集中项目优秀管理、施工力量,先后承建了墨竹工卡县精准扶贫易地搬迁(二期)项目、拉萨市曲水县色甫村至堆龙德庆区旅游产业扶贫公路一阶段项目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全面融入、参与、见证了一座现代化高原城市的发展奋进之路。


据了解,墨竹工卡县易地搬迁(二期)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0.65万平方米,共计搬迁1122户。二公司在做好施工组织计划的前提下,严格把控工程进度和质量,克服地处偏远、产业发展落后、语言不通等难题,按照西藏自治区政府要求,在短短480天内如期完成“产业+异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建设示范点任务。2018年8月,1570余名藏族同胞喜迁新居。


“以前在村里,根本想不到有一天能走出大山,更想不到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楼房。”搬迁户次仁卓嘎用不太熟练的普通话,对前来帮助他们搬家的二公司“蓝马甲”志愿者说。


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吸纳沿线农牧民群众就业200余人次,既保障项目班组作业人员充盈,也有效助力地方做好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工作。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共建绿色美丽西藏

西藏近年来更加重视保护生态环境,采取综合举措,守护着绿水青山,着力把生态脆弱的高原保护建设成生态文明高地,逐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二公司积极投身生态保护行列,先后承建了西藏自治区生活垃圾减量化处理试点项目EPC工程总承包全一标段项目、拉萨市拉萨河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拉萨市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等一批重点工程,为共建绿色美丽西藏献智献力。


在海拔3600多米的隆子县玉麦乡,草木茂盛,风景如画,但每年却有大半年时间是大雪封山,生态环境脆弱,地广人稀,导致垃圾产生源分散,因此垃圾处理一般采用就地填埋或露天焚烧方式,焚烧产生的气体会对周围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危害。


垃圾低温热解方式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2019年,二公司来到玉麦乡,开始建设西藏自治区生活垃圾减量化处理试点项目,这是高原上第一个垃圾低温热解处理试点项目。项目建成后,实现了生活垃圾无害化排放、减量化处理和资源化使用,极大地保护了玉麦乡的生态环境,吸引了更多旅游产业和其他第三产业入驻,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把筑路初心镌刻在世界屋脊

中交一公局六公司



雪域筑路,千难万险。


自2009年中交一公局第六工程有限公司(简称六公司)投身西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来,12年间先后参建了林芝至拉萨高等级公路、林芝至米林机场专用公路、拉萨至日喀则高速公路等20余条公路,累计建设约737公里。


从西藏腹地到喜马拉雅山脉,六公司建设者发扬“两路”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实干担当奋进,助力西藏交通运输实现跨越式发展。


保护迁徙动物 回植高原草甸

2015年11月,六公司参建的林芝至米林机场专用公路建成通车,控制性工程曲古—嘎玛尼洋河特大桥位于尼阳河畔,临近雅尼国家湿地公园。因每年有大批候鸟飞回西藏中、南部河谷地带过冬,从雅尼国家湿地公园越冬的黑颈鹤、赤麻鸭在迁徙时便会途经项目A标施工段。


为保护迁徙动物,项目组建野保志愿服务队,每年3月底队员们化身“野保卫士”,在施工段内湿地环境巡逻,如遇受伤动物会及时送往当地森林公安局进行专业救治,确保迁徙动物平安越冬。

曲古—嘎玛尼洋河特大桥

在高原地区,为保护需多年才能形成、破坏后极难恢复的高原草甸,六公司建设者同样下足绣花功夫。“我们采取草甸集中堆放、养护、回铺等方式,最大力度保护草甸。”G6京藏高速公路那曲至拉萨段六公司参建者姜岩介绍,项目把因施工需开挖的草甸集中平放,设置自动喷淋系统定时洒水,确保草甸存活,施工结束后再回植至公路沿线。


在建设过程中,六公司还通过优化施工方案、创新施工工艺等保护生态环境,如桥梁桩基施工泥浆采取装配式泥浆池,统一运至三级沉淀池集中处理;混凝土拌和站安装捕尘装置;便道便桥全天候洒水抑尘等。


以央企担当铺就致富路

“山顶在云间,山底在江边,说话听得见,走路得几天,下雨等半月,下雪封半年!”这是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4年前的真实交通写照。


玉麦乡坐落在喜马拉雅山山脉北麓,村民去县城需翻过3座海拔超4600米的山口,而去往山外的曲松村,只能走一条3米宽的单向道土路,翻过“下雪封半年”的日拉山才能到达。


2017年,率先推进玉麦公路拓宽改造与保通工程建设,5月,由六公司承建的曲松村至玉麦乡公路建设项目开始施工。这条路平均建设海拔高度4000米以上,六公司建设者克服高寒缺氧、地质灾害频发、材料运输不便、有效施工时间短等困难,全力推进工程建设,为玉麦乡带来了显著变化。



2018年,玉麦乡有了第一个不封路的冬季,通了4G网络,建成自;来水厂、蔬菜种植基地等,2019年基础设施基本建设完成。


2020年12月,曲玉公路建成通车,3米宽的单车道改造成为6.5米宽的双向2车道,玉麦乡到山外曲松村的车程由原来的1天缩短至1小时,到拉萨市的车程也由原来的4天缩短至7.5小时。鸡血藤、酥油、奶酪等特色食品,运往全国各地,玉麦乡开启致富新路。


战胜恶劣自然环境 半年产值突破10亿

平均海拔4660米至4860米,年平均气温零下2.4摄氏度,年有效施工期不足180天——六公司承建的G6京藏高速公路那曲至羊八井段二标段一分部(简称那羊二标一分部)项目,位于那曲市色尼区境内,全长36.8公里,是那羊段全线最长、施工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的标段。开工以来,项目参建者与高原恶劣环境作斗争,创造了6个月产值突破10亿元的佳绩。


2020年6月1日,项目遭遇全年最大强降雪,大雪过后,又迎来西藏自治区50年一遇的强降水天气,这给原本只有2个月施工期的沥青路面施工,带来更大挑战。


“必须打赢这场硬仗,每个人都要时刻保持战斗姿态!”6月10日晚,那羊二标一分部项目经理郭珵炜牵头成立路面施工党员先锋队,层层压实责任,全力推进工程进度。


受高寒、高海拔环境影响,项目所在地太阳辐射量高,紫外线强,易引起沥青老化、路面性能下降,因此,路面施工对铺装层材料要求极高。在沥青摊铺施工前,路面施工党员先锋队实施沥青摊铺全过程管理,在沥青选材、摊铺速度、压实遍数,以及前后场施工人员作息时间安排等方面强化管控、优化调整,在高寒环境下确保沥青施工压实度和平整度达到设计要求。


6、7月的西藏,昼夜温差高达20摄氏度。白天强光暴晒加上夜间低温,那羊二标一分部建设者原本就被高反憋得青紫的脸,又加了一层“高原红”。由于供氧不足,加之工作强度大,很多员工没多久便开始脱发,头发也慢慢变白了。


不惧恶劣环境,无畏困难险阻,攻坚1个多月后,7月16日那羊二标一分部顺利完成36.8公里高原沥青路面施工任务,较预期提前14天,11月25日完成全部施工任务,较计划合同工期提前7个月。




在日光之城拓展幸福空间

中交一公局海威公司



从2016年首次进驻拉萨起,中交一公局海威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简称海威公司)便积极投身西藏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高原施工”品牌优势,先后参建了拉萨市东环线北线项目、山南市洛扎县拉郊乡边境小康示范村项目等16个国家重点公路、市政、房建工程,涵盖基础设施、精准扶贫、文化旅游、民生改造、边防公路等内容,累计完成合同额近34亿元,用闪亮的工程建设业绩,赢得广阔市场和品牌赞誉。


深耕高原多年,施工项目平均海拔3300米以上,海威公司这支“筑路急先锋”,誓以品质工程为雪域高原再添美丽注脚。


攻冻土破涌水 匠心打造品质工程

从拉萨市东环线北线项目纳金山隧道进出4个洞口全部进洞施工,到隧道全线贯通,家住拉萨市城关区纳金乡嘎巴村的德吉卓嘎见证了施工全程。


“通车当天,我就迫不及待地带着儿子开车在路上兜了一圈,3分钟翻越纳金山,儿子上学再也不用花1小时走盘山路了。”家门口的这条“堵心路”终于通了,德吉卓嘎高兴地说。


拉萨市东环线北线项目的全线贯通,彻底结束了走纳金山盘山公路翻山越岭的历史,进一步拓展了拉萨城市发展空间。


拉萨市东环线北线项目全长18.92公里,大致由西向东沿拉萨河北岸建设,纳金山隧道是项目控制性工程。纳金山隧址区属于高原高山河谷地貌,地势起伏变化大,洞内岩层多为褶皱、断层,隧道内最高点海拔高度4055米,最低点位于隧道进口处附近,海拔高度为3688米。稀薄的空气、悬殊的温差、复杂的地貌等,给建设者提出巨大挑战。

拉萨市东环线北线项目

“每天走在山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雪里,半个月穿坏一双胶鞋是常事儿,有时候摔了,能滚出好几米远,爬起来又接着干,在这里工作的每一个人都是好样的!”提起测量队队员,项目经理肖赵谦既心疼又骄傲。


在高原修公路,冻土是永远绕不开的“拦路虎”。冻土中含有大量水分,冻结状态下,强度极高,但随着季节变化,冰融化导致土层变软、承载能力下降,路面下就会像融化的冰袋,车在路上行驶,路面很难承受重力,发生不同程度的沉降。


“我们给冻土加上‘电热毯’,先烤化了再施工。”肖赵谦介绍,项目紧急采购煤炭,在每个桩基位置安置火炉进行烤土作业,确保火炉不离人、不熄火,冻土能持续软化。


面对纳金山隧道始终存在的突泥、涌水问题,项目多次组织召开技术交流会,最终通过帷幕注浆加固解决。项目还通过地质超前预报,及时掌握前方不良地质体的位置、产状、含水情况及围岩结构完整性,优化施工方案,采用台阶法施工,调整断面开挖方式、支护设计参数等,稳步推进项目建设。


以路为媒 服务乡村振兴

翻过海拔约3200米的山口,便是之字形的下山路。海拔急剧下降,林木愈发繁茂,空气温润起来。临近山谷处,一栋栋民居错落有致,四面青山掩映,别具风情,这是海威公司承建的山南市洛扎县拉郊乡边境小康示范村项目(简称山南项目)。


一批批村民相继在此安家落户,生活设施不断扩容提质,每到节假日农家乐人数爆满。“人口多了,规模大了,从深度贫困村到边境小康村,面貌越来越靓,活力越来越足。”细数变化,拉郊乡党委书记吉朗有说不完的话。


吉朗原先住在错那县曲卓木乡,山高路远,3亩地只够全家口粮,外出打工也得翻山越岭。搬至拉郊乡边境小康示范村后,全家住上新房,配套齐全,水电不愁。

洛扎县拉郊乡边境小康示范村

从“地窝子”到“小康房”,村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实现了历史性飞跃,这也折射出高原边境线上正在发生着的山乡巨变。海威公司建设者,也是这场巨变的参与者。


2016年11月,刘峰跟随海威公司第一批建设者,第一次来到高原,还没从兴奋中缓过来,“高反”就成了山南项目给他的首个“下马威”。“落地之后一直‘高反’,反复低烧,吃了很多药不见好,当时正处冬季,鼻子塞着,喉咙干涩,就差抱着加湿器呼吸了。”


夏季有暴雨,冬季有大雪,春季还有沙尘暴,“那时,我们的临建道路有些是泥巴路,穿着雨靴去现场,脚出来了,雨靴还陷在里面。”刘峰主管技术工作,那段时间,为了保证主体工程按时完工,现场人员24小时轮流坚守。


当地原材料有限,主要材料需要从拉萨采购,箱式变电站甚至需要从内地定制,很多村庄运输材料只能使用小型货车,运距远、耗时长、成本高。海威公司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克服重重困难,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为圆藏族群众安居梦贡献力量。

来  源 | 中国交通报

供  稿 | 孔娴璐 袁雅琳 廖雪琳 李新月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吊车出租)
下一篇:

【柳工起重机械】柳工LTC160T6 预售首日 首批16台售罄

上一篇:

中铁十八局集团“搭积木”拼装出大桥!天津市首座全预制装配式桥梁TA来了~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