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8日上午,中国中铁党委在京隆重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云出席会议并讲话,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及高管王士奇、孙璀、张建强、于腾群、任鸿鹏、孔遁、马江黔、李新生、李凤超、贾惠平等出席会议。
中铁隧道局王梦恕、谢世华、洪开荣、吴鸣冈、郭陕云、孙振川、吴宗学、母永奇8位同志获评“开路先锋”卓越人物,母永奇作为代表在中国中铁主会场接受表彰。
期间,与会人员观看了中国中铁党建专题片《先锋》,聆听了企业党史故事宣讲,并在陈云书记的带领下共同重温了入党誓词。
本次大会以“主会场+视频分会场”的形式召开。股份公司总部全体党员,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代表,所属在京二级单位党委书记、专职党委副书记、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等360多人在主会场参加会议;所属二、三级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各部门负责人,以及具备视频连线条件的重点工程项目部有关负责人等21000余人在分会场参会。
王梦恕,1938年12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兼任北京、南京等市政府地下工程专业顾问、河南省政府参事等职。一是开拓了铁路隧道复合衬砌新型结构领域的理论研究、室内及现场试验,大大提高了地下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并首次在大瑶山隧道应用成功,该项研究获1987年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二是为大瑶山隧道修建技术、工艺、材料、设备创新做了大量科学技术攻关研究,为工程施工提供了技术数据和施工模式,实现了大断面、大型机械化快速施工,彻底改变了我国多年的传统施工方法。三是主持黄土浅埋地层大跨度新奥法设计、施工试验工程。成果已在全国地下工程领域中广泛应用。四是主持创造了浅埋暗挖法施工配套技术。该方法经济效益显著,为城市地铁建设开辟了一条新路。在北京地铁复兴门折返线首次应用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五是主持完成了应用浅埋暗挖法在北京进行的三拱两柱大跨度车站试验段工程。六是主持了隧道爆破动、静态应力场叠加作用的现场试验,结论已被推广应用。七是主持完成了单线铁路隧道机械化快速施工配套技术的研究门架式液压台车研制和洞内干式除尘器的研制项目,分别被铁道部评为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单线铁路隧道配套快速施工技术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谢世华大师作为我国著名的隧道和地下工程技术专家、隧道和地下工程勘察设计领域的技术先驱和权威,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隧道和地下工程勘察设计事业,为中国隧道和地下工程建设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勘察设计领域发挥了突出作用,在隧道和地下工程建设技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他1952年参加铁路工作,历任铁二院技术员、工程师,总体设计负责人、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等职。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荣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主持设计的梧桐山隧道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军都山隧道荣获国家优秀设计金奖,先后获得火车头奖章等荣誉称号。在成昆线隧道设计中,作为隧道设计负责人,研究出新型管式悬臂洞门结构,洞门首次采用喷锚支护新结构抑制围岩松动和变形,明显减少衬砌厚度;并提出锚喷支护新结构和在软弱围岩地段采用备品式拱架等多项新技术。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参加过丰沙、陇海、上鹰、成昆、襄渝、京广复线、朔黄、大秦”、侯月等多条铁路长大干线重点隧道的勘测设计,以及北京地铁、青岛地铁、南京地铁、深圳梧桐山公路隧道等重大项目设计,他40年来转战南北,为祖国铁路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洪开荣长期坚持在一线从事隧道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先后参加了内昆、洛湛、广深港、渝利、武广、兰渝、贵广等十多条铁路近百座隧道的施工技术和管理工作,主持了广州、深圳、北京、上海、南京、西安、郑州等二十余个城市的地铁工程及其他公路、水工、市政、能源等领域数十项隧道及地下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在盾构/TBM(隧道掘进机)隧道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原创性地提出了复合盾构理念,组建了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促进了我国盾构制造与应用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化。主持建成了我国首座设计施工总承包的软硬不均地层地铁盾构隧道、设计时速居世界之首的高速铁路特长越洋隧道、首座水下立交隧道等标志性工程,实现了地铁盾构隧道由均一软土地层向软硬不均地层的突破、水下隧道由浅水窄域向深水宽域的突破、TBM隧道由均质岩层向复杂地质的突破,大幅提升了我国穿越复杂多变地层的隧道建造技术水平。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长大隧道施工中,大力推行机械化施工和综合配套技术,整体提升了我国隧道修建机械化水平。主编国家标准2部,开发国家级工法2项,授权发明专利43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42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和一等奖3项,获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大奖、成就奖等。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称号,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吴鸣冈,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曾任铁道部隧道工程局副局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85年、1992年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一名工程人,他为隧道局、中国中铁乃至全国铁路建设、隧道施工科学技术进步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沙木拉达隧道建设期间,作为工地一线工程师,他同全体建设者一起,克服了复杂地质、地下水发育、断层构造等重重困难,同大自然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成功建成了成昆铁路全线海拔最高点、跨度最长的隧道,也是当时国内最长的隧道,创造了世界铁路建筑史上的奇迹。并因此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在大瑶山隧道建设期间,作为隧道局副局长兼衡广复线铁路乐昌指挥部指挥长,吴鸣冈时刻扎在大瑶山隧道施工第一线,带领技术人员编制施工组织、开展技术攻关,与技术人员一起推进“三斜一竖” 施工方案落地执行,大胆创新采用“新奥法”原理指导现场施工,开创性采用光面爆破喷锚技术。在班古坳竖井被淹后,积极组织抢险救援工作,亲自挂帅在工地现场驻扎半年时间之久,直到竖井防水成功后。其所在的大瑶山隧道乐昌指挥部获的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其个人也在1992年再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郭陕云同志自1969年从长沙铁道学院毕业以来,长期从事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潜心研究铁路工程施工技术,先后参加过东陇海、衡广、焦枝、宝成、侯月、京九、朔黄、内昆、株六等铁路干复线的技术管理和施工管理工作,并先后任朔黄、内昆、株六等铁路指挥长。在我国最长的衡广铁路复线大瑶山隧道建设中,曾任进口工区技术主管,第一工程处分管生产副处长、处长。作为主要成员,研究开发出了大瑶山长大铁路隧道修建技术,该项技术于1992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主持侯月铁路最长的云台山隧道的施工管理,该隧道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主持和组织京九铁路最长的五指山隧道的施工管理,该隧道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和国家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2000年,任隧道局局长期间,对隧道和地下工程盾构TBM设备使用发展前景超前预判研究,极富远见地提出“隧道局不仅能用盾构还能制造盾构”组织成立专门机构进行研发制造,为2008年成功研制中国中铁1号盾构奠坚实基础。郭陕云同志心系企业发展大计、中国隧道和地下工程建设事业发展大计,在企业发展上提出了五大战略和五大机制;在技术开发上提出了“一专多能,融会贯通,专于精深,能在全优”的方向和方针;在企业治理上提出了“管理至上,以人为本,兼收并蓄,常改永新”的方针;并提出了“至精、至诚,更优、更新”的经营宗旨和“专业优势、综合实力、全面建网、重点出击”的经营方针。这些办企业、闯市场的战略和方针,推动企业综合实力一年跨上一个新台阶,其本人也获得全国优秀企业家称号。
孙振川同志主要从事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重大装备与工程技术研究工作,长期奋斗在科技创新工作第一线;主持修建了我国首座大断面海底隧道——厦门翔安隧道,成功攻克了全强风化地层大断面浅埋暗挖、浅滩段透水砂层、海底风化深槽施工三大国际难题;任隧道股份总工程师期间主导实施了甘肃引洮总干渠7#隧洞TBM掘进方向、长株潭城际铁路Ⅰ标桥变隧等多个项目重大方案变更优化,创造经济效益近5亿元;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该同志作为主要负责人管理期间,先后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在科技部首轮5年评估中获评优秀(河南省唯一)。该同志作为国家级创新团队核心成员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台最大直径TBM(φ9.03米)、世界最大断面矩形土压平衡顶管等多个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工程应用;为实现盾构TBM装备与工程智能化,该同志主持研发了盾构TBM工程大数据平台,已上线设备300余台,预测并推送故障风险3000余次,纠正不当施工行为2000余次,创造效益约2.54亿元;主持参与了4项国家、省市级重大科研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省部级工法10项,获发明专利26项,发表论文20余篇,论著4部。
吴宗学同志于1978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长期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技术和施工管理工作,曾在多个重难点项目担任技术负责人。他以崇高的使命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每项工作,为国家奉献出了一大批精品工程。曾多次被评为中国中铁、隧道局先进标兵、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1993年至2006年先后荣获铁道部火车头奖章,铁道部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国务院国资委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全国劳动模范荣誉。1978年参加铁路建设工作,在1981年至1988年衡(阳)广(州)铁路复线建设期间从事技术工作,对铁路土建施工有了较全面的了解。1990年至1996年侯(马)月(山)铁路施工期间,任施工技术科科长,一处八队队长。在特困难的条件下确保了工期,Ⅱ期复线施工期间,关键控制工程提前一年以上完成施工任务,使全线提前一年通车运营。1997年任隧道局一处朔黄铁路指挥长,提前一年完成施工任务。1998年至2003年6月任隧道局一处党委书记,任职期间公司经济效益在10年内无贷款,无外债。2003年6月至2006年任青藏铁路隧道局常务副指挥长,确保了工期,至今天无任何病害整治。在职期间所管的多项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2007年至2014年任隧道局成都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退休后也常到在建工地进行技术指导,对隧道控制超挖进行了现场讲座及书面资料指导,受到所到工地一致好评。
母永奇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长期从事盾构主司机和盾构设备管理工作,先后参加了宁波地铁、郑州地铁、成都地铁、佛莞城际铁路狮子洋海底隧道、以及当前国内最大直径盾构隧道--深圳春风隧道工程等国内重难点工程的建设工作。期间,他操作盾构机累计掘进里程超过23公里,负责盾构机拆装10次,参与了12项盾构施工专项技术方案的编制工作,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全面掌握各类主流盾构机型操作的技能人才,在宁波地铁淤泥质地层地表沉降控制、郑州地铁砂质地层盾构脱困、狮子洋海底隧道长距离高水压独头掘进、春风隧道超大直径盾构机穿越软硬不均地层等高风险作业中发挥了突出作用。2016年以来,以母永奇为带头人的“母永奇盾构机操作技能大师工作室”先后成功申报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获得省部级工法3项, QC成果6项,获全国市政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为企业培养盾构主司机20余名。工作室在大直径盾构反力架轴力检测、泥浆管箍自动焊接、盾构始发延伸导轨组合固定结构、盾构泥浆改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企业创造了千余万元的经济效益。被命名为“中国中铁劳模创新工作室”“火车头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广东省工业系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