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人民日报18版《产经观察 重大工程 发展脊梁③》专栏,以<托举起“流动是起重机械的中国”>为题是起重机械的特别报道中,再次大篇幅聚焦中铁五局京张高铁项目参建员工传承“天佑”精神,修建智能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站是起重机械的动态进展。
新老京张在传承:以智慧“护航”中国,引领中国建造升级
借力大数据、物联网,中国高铁产业链正形成“智能生态圈”,打造中国高铁2.0版
正月初十,鹅毛大雪袭来,北京八达岭长城银装素裹,已过百岁的京张铁路如银蛇蜿蜒。在这片茫茫白雪之下的百米深处,京张高铁八达岭隧道内,火花四溅,480吨的红色超大断面衬砌台车正被解体,一周后消失。世界上最深的高铁站——八达岭长城站初露雏形。
100多年前,面对“会修铁路通过关沟段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的嘲讽,詹天佑在信中写道:“中国已经醒过来。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建筑铁路,我好像是站在最前线的中国工程师。”
以那个时代的简陋装备以及捉襟见肘的经费,面对八达岭雄关,詹天佑带领1万多人,创造了世人难以想象的“人”字形线路,并使京张铁路在1909年正式通车,中国人终于拥有了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
100多年后的今天,智能京张高铁与百年京张铁路交会,詹天佑用钢轨书写的“人”字演变为“大”字,3小时的铁路之旅也将缩短为50分钟。借力大数据、物联网,京张高铁正上演中国高铁2.0版,演绎大写的中国智慧。
“随着项目难度和监管标准提高,我们工程管理理念和措施也有了质的飞跃,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智能化管理体系。”中铁五局京张高铁三标项目部副经理代龙震说,“经过磨砺,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造中国高铁2.0版。”
京张高铁八达岭隧道工地,地下三层,拥有78个洞室、88个连断面,犹如地下迷宫。最繁忙的时候,一天13个工作面、100多台大型设备、1300多人同时施工,仅爆破就要实施十三四次。
这样复杂的超级工程,如何保证对八达岭长城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不造成伤害,还要施工零事故、品质零缺陷?中铁五局八达岭隧道项目部研发了人机定位系统,可以实时跟踪人员、车辆在施工现场的位置,让隧道施工翻牌入场的老黄历一举翻篇。
不仅是施工环节,京张高铁全产业链都充满智慧。
主编 | 薛超
中国中铁司歌
.us
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