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写新闻 ?
新闻角度如何切入?
工地上是吊车论坛的照片怎么拍 ?
新媒体怎样才能吸引读者?
……
相信这些问题一直都困扰着很多宣传员
6月5日
2021年第一期“媒体走进”活动
在石家庄举行
各界媒体大咖
给基层通讯员作“精准”指导
帮他们解决各种“疑难杂症”
来自集团公司8家子分公司共计名50宣传骨干
共聚石家庄滹沱热土
重温援建黄庄公寓是吊车论坛的点点滴滴
讲述援建者背后是吊车论坛的故事
本次培训采用“理论学习+现场采访+学习转化”相结合的方式,随学随练、边学边考,几位老师根据基层通讯员业务需要,针对“怎么写新闻”“如何选取新闻角度”等“病根”,对症下药,进行靶向“治疗”。
怎么写?
从“基础”开始
中国铁道建筑报社副总编辑汪元章从定义、属性、特性、要素、结构、规范六个方面梳理了新闻学的基础知识,并从宏观之道(主观意识)、微观之术(具体方法)两个层次详细讲解了新闻的主题、标题、导语等内容该如何动笔,进一步提升学员的基础业务技能,拓宽学员对新闻的认识,让学员认识并学着掌握文字的力量。
如何切入?
从“五性”入手
“‘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一篇新闻只要具备了两个及以上的要素,那就可以是一篇好新闻。”中国铁道建筑主任编辑、记者评论部副主任邹静这样说。
新闻的切入角度决定着新闻的报道效果,不同的切入角度体现着不同的取舍和写作意图。邹静广泛运用案例分析法,积极与学生互动,让学员自己讲、自己悟,体会如何结合“五性”找到新闻的切入点,如何让稿子顺利通过标题关、角度关、表达关。
怎么拍?
明确主题、活用技巧
工地摄影的场景往往比较宏大、环境一般杂乱无章,怎么拍工地之美,让照片富有艺术感,是困扰基层通讯员的“沉疴痼疾”。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根据工地开工、施工现场、工程节点等特定情景,从主题选取、活用光线、创意构图、改变常规视角等方面详细地讲解了不同情景下适用的拍摄技巧,既让学员知道如何做好工程节点的拍摄,又引导学员发现工地的日常之美、细节之美。
如何找?
贴近、观察、整理
如何做好身边工作中的新闻报道?央视经济半小时石家庄分站记者黄静围绕新闻的重要性、如何做、什么是、基本分类以及怎么写五个方面,并结合石家庄滹沱河项目援建黄庄公寓隔离点的新闻案例,分析了如何提炼新闻素材、长短消息的区别及特点以及怎样写好标题、导语、正文、结尾等问题。
如何运营?
创新是“王道”
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主编王朝结合自身运营经验,从新媒体的采编、策划、运营入手,运用耳熟能详的案例讲解了微信海报、漫画、视频各自的优势,拓展用户的小巧思,标题及内容的创新和构思等,给大家带来了一趟生动有趣、“接地气”又“高大上”的课堂。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现场采访、学习转化
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为了避免出现纸上谈兵、空谈道理的现象,此次培训还设置了现场采访环节。在老师授课后,学员们走进石家庄滹沱河生态修复三期工程项目,围绕创产值新纪录、施工大干、援建黄庄公寓隔离点、“校企合作”、“党建共建”、“绿色环保”等主题进行实战演练。
学员以小组为单位,深入项目施工一线开展课题采访,并在采访结束后撰写新闻稿件,把学习转化的成果与参训学员分享,将学习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精准 意味着判断准
本次培训老
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基层通讯员的实际情况
发现学员写作中的问题
聚焦重点 扭住关键
精准 意味着指导准
各位授课老师
“把准脉、开好方”
找到基层通讯员的“贫根”
像绣花一样精细地指导写作
把指导指到点上指到根上
精准 是知与行的统一
学员们
通过现场采访及学习转化
将思维与实践相结合
引导学员养成将理论转化成实际的思维习惯
用行动化解难题推动工作
芒种已至
种下一颗种子
静待花开结果时
虽然为期两日的培训已经结束
但我们的故事仍在继续
……
编辑:许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