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的9356公里到2021年的突破4万公里,中国高铁营运里程增长3倍多,稳居世界第一。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大地上,轨道路网密布、高铁列车飞驰,成为助推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对于所有关心中国高铁的人来说,王梦恕永远值得铭记。
已故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因主持和参与了中国高铁的研发建设工作而被誉为“高铁院士”。他的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直言不讳,激励着无数人。
四年前的今天,2018年9月20日,王梦恕院士离开了我们。作为他工作了40年的单位,专注于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的是他倾注一生心血的地方。2017年,总部搬迁至南沙,并建设了国内首座以隧道及地下工程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隧道博物馆。
隧道博物馆于2021年4月建成运行,并于2022年5月入选了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7部委联合发布的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
隧道博物馆内保存着王梦恕生前的书籍、手稿和证书,篆刻着王梦恕生前的六句话,每一句话都是一段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追寻他的奋进足迹,传承忠诚担当、以隧报国的精神基因。
“隧道工人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但有愧于父母,有愧于家庭。”
1980年底的一个深夜里,王梦恕在床上辗转反侧,随后写下了以上这段有血有肉的话。当时奉命从洛阳南下广东,承担衡广复线坪石至乐昌段11座隧道和3座大桥的施工任务。其中,全线控制工程大瑶山隧道全长14.295公里,是全国当时最长的双线电气化铁路隧道,在国内史无前例。当时,王梦恕担任着科研所结构研究室主任。
四海为家、远离妻子的隧道工人让他牵挂。因为1960年的一段惨痛经历常闯入他的梦里,将他惊醒:曾经作为唐山铁道学院的学生去成昆铁路实习,王梦恕在隧道里亲身体验到人工打眼后爆破的落后方式,此后也亲眼目睹在一次塌方后,殉难工友面目全非、四肢不全的惨烈景象。
面对大瑶山隧道,王梦恕决心尝试采用“新奥法”施工技术,为工人营造安全的环境。在新工法下,支护方式省去了以往的木料支撑,工人们却纷纷不敢进洞。王梦恕带头进入,并说道:“不要怕,要砸先砸我”,他和团队经常在洞里一待就是20多个小时。
最终,王梦恕改变了中国百年来的隧道修建工法,不仅使大瑶山隧道工程提前两年半完工,还改变了老方法施工风险高的局面,新技术应用后施工安全得到显著改善。大瑶山隧道被视为中国铁道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有能力自力更生打造世界一流隧道。
大瑶山隧道修建技术也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我一生的信念就是物我两忘,宠辱不惊。祖国的需要就是我奋斗的目标,也给我奋斗的力量。”
“物我两忘,宠辱不惊”是王梦恕的座右铭。在他看来,想取得一个重大成果,发现一个重大定律,建设一个宏伟工程,必须有两个结合、一个团结:一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三者之间的结合;二是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结合。两个结合需要很多人参与,需要大兵团作战,因此,必须以身作则,淡泊名利,才能搞好一个团结。那种只专一点,不顾全面,不尊重别人;追求名利,见利忘义,小作坊式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绝对成不了气候的。
1995年7月,在该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王梦恕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工程院第二次院士大会。会后,首都几家单位邀请王梦恕留在首都工作,许诺给更好的房子、安排子女在京工作、给丰厚的安家费、并在原有工资的基础上翻番。但王梦恕都一一谢绝了。
他坦诚地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不仅是自己的荣誉,也是隧道局的荣誉。我不能辜负党和国家对我的培养,不能辜负隧道局广大职工对我的期望。如果要带硕士生、博士生的话,我更愿意在隧道局多培养一些年轻人。
很多学校请他兼职,他虽然同意了,却只让对方负担往返差旅支出,其他一概不要。他兼任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时,常常先坐地铁到西直门地铁站,再花5块钱坐个“黑三轮”。有次一个老师发现了,对他说,您是院士,这多危险啊!但他却一笑而过。
“哪怕自己背负骂名,只要对国家,对人民有好处,我就一定要说。”
学生曾如此追忆王梦恕,敢说话的人不多,像他这么敢说话的人更少,他是一个敢说敢当的老爷子。
“地铁站台没必要加装屏蔽门”、“高铁没必要装WIFI”、“高铁票价不贵而是工资太低”……一些言论让王梦恕毁誉参半,但他仍坚持表达自己的观点。
作为一个常提不同意见的人,这位院士从不以势压人,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客观为准则,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媒、不从众。他因此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当记者向他提出采访邀约时,得到的回复常常是一句痛快的“你过来吧”。当记者提出请他审稿核对时,他也会说:“不用看,我说过的话我负责任!”
王梦恕曾说:“我父亲对我影响很大,他说你应该出人头地,出人头地的目的是给老百姓办事。一个院士要是成天考虑自己,会被人瞧不起。”。
曾经一家单位的一栋退休职工宿舍楼,多年来一直不通暖气。王梦恕当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后,这些职工找到他反映了问题。王梦恕让这些退休职工以他的名义写封信给有关部门,结果信寄出不到3个月,冬天来临之前,相关问题就得到了解决,这栋楼就安装了暖气。
“要忠孝仁义做人,求真务实做事,常怀为国为民之心。”
谈事,王梦恕是直肠子。1965年,北京地铁1号线开工建设,27岁的技术员王梦恕发现了隧道内净空确定未考虑施工误差、贯通误差的重大设计失误。开工在即之时,王梦恕反映了这个严重问题,当场就炸开了锅。专家们要王梦恕拿出证据。若问题真的存在,意味着3万多张图纸重新进行了修改,工期要推迟3个月。
王梦恕深知口说无凭,冒着寒彻骨髓的风雪在长达1.5千米的隧道反复测量,手脚被看不清的木钉扎伤,渗出的血水冻成了红冰块,最后测出贯通误差竟在正负200毫米,证明了加大内净空是不容争辩的。
对人,王梦恕则是个热心肠。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招贤乡安乐寨村,王梦恕和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王梦奎,焦作大学教授王梦周三兄弟2017年将故居捐出,重新修建,赠书1万余册,命名为“兄弟书屋”。他曾满怀期待地说:“祖传的老房修一修,变成一个大家看书的地方,并且必要时成立基金,让它长期保留下去。建议家乡的孩子们多看好书,希望都能成才!”
如今兄弟书屋依然迎来送往,本村和周边村庄每年到此借书的有1万多人次,其中60%是中小学生。该村76岁的退休干部王梦醒说,“这些年村里出了300多名大学生、50多名硕士和博士。”
“重大工程建设要给子孙后代留下遗产,不要留下遗憾和灾难。”
王梦恕敢于痛斥“不合理工期、不合理造价、不合理方案、不合理合同”工程的弊端,他呼吁在工程建设中,坚定不移地按科学规律办事。学生曾亲眼见证,在施工现场、研讨会现场,王梦恕对那些“不懂装懂”“不认真干事”的各级管理者提出严厉批评。
理直气壮地要求别人,正因为自己身先士卒地践行。20世纪90年代,北京决定在长安街采用浅埋暗挖法修建39条过街通道,希望王梦恕提出不中断交通、不干扰市民、不污染环境、通道埋深最浅的方案开展施工。
当时世界上唯有德国能够实现埋深最浅的方案,当通道跨度为4米时,可以做到埋深2.7米,即通道的顶部离地面只有2.7米,这是埋深的极限,再浅必然坍塌。
而北京通道跨度本身超过10米,按照德国的技术理论需要更深的埋深。可通道埋得过深,实用性会大大降低,工程建设成本也会大大增加。
德国专家的论断像一座大山挡在王梦恕面前,他想着为中国人争口气,便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资料中,不断地计算、不断地推演。最后他谨慎又信心十足地提出:通道跨度净宽在10米以上时,埋深可以达到0.6~1米。
当方案递给施工方,竟遭到了拒绝。但王梦恕很有把握,并锲而不舍地推进新方案落地,最后用科学数据说服了对方。
为了确保方案既符合科学、又符合现实,他和团队坚守在施工现场,并定下一个硬任务:每天都要将每条过街通道仔细地勘察一遍,盯紧一些关键部位的技术措施。
最终,竣工的过街通道主要技术指标打破了德国保持的纪录。“浅埋暗挖法”也成为中国地铁建设技术划时代的变革,终结了城市中心区开膛破肚修地铁的历史。
即便七旬之时,王梦恕也是许多工程的技术顾问或者专家委员会成员。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说,“解决问题一定要去现场,一定要到工地上。”
“人这一辈子最不该犯的错误就是说谎话,只要一说谎话,缺点也可以变优点,大家都不说真话,社会就没希望了。”
有一年,中铁隧道局选拔领导干部,王梦恕作为两个评委之一,对参评干部提了同一个问题:“人这一辈子最不该犯的错误是什么?”答案五花八门,但王梦恕心里有标准答案,50个参评干部只有一个答了出来——“不要说假话”。
对待学生的困惑疑难,王梦恕总是鼓励他们“一定要敢于说真话”。在王梦恕看来,作为一名科学家,敢于说真话也是一种责任。
纵观王梦恕的经历,有很多开创和首次:
首次在国内引进并实践了新奥法隧道施工技术,一举结束了我国不能修建10公里以上长大隧道的历史;
首创了城市地铁浅埋暗挖修建方法,为我国地铁大规模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倡导修建了厦门翔安海底隧道等诸多水下工程,开创了我国海底隧道修建的先河;
研究开发了复杂地质隧道修建技术,是我国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建设的先行者;
为我国盾构研究及国产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我国地铁盾构技术与长大山岭隧道TBM技术的发展。
……
五十余载筚路蓝缕,半个多世纪的忘我坚守。王梦恕从一名理论丰富的技术人员逐渐成长为我国隧道领域的著名科学家,五次国家科技进步奖是他对中国隧道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他将毕生心血奉献给了他所挚爱的隧道及地下工程事业,一生无悔。
“他的命运跌宕坎坷,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路上充满艰辛,尤其是在对地下工程学的研究中,多少成果都是用鲜血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换的。正是生活的磨难,岁月的洗礼,成就了他在中国地下工程学界的地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施仲衡如此评价。
从滚滚黄河两岸,到千年古都洛阳,再到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中心广州南沙,四十余年来,正是无数如王梦恕院士这般上下求索、砥砺奋进的隧道人,一代代接力、一代代传承,才有了隧贯山河、道通天下的壮美画卷。
万里征程、雄关漫道,万里新程、乘风破浪。我们要始终传承弘扬一代代隧道人的开路先锋和忠诚担当的精神,续写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