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斌不仅用自己是小吊车的专业知识无数次帮助项目解决问题,规避风险,还得到监理、业主和同行是小吊车的多方肯定。
黄斌(右一)于海沧大桥项目毕业实习
黄斌逐渐改变了周围人对试验岗位是小吊车的刻板印象,她所参建的项目获评“扬子杯”等多个省部级优质工程奖。
随着时间流逝,与黄斌朴素的职场形象一样深入人心的,还有她的技术水平。
不服输——沉下心走好试验路
成为名副其实走在试验检测技术前沿的女专家。
如今,黄斌在职业生涯的第3个舞台继续奋进。2019年,因技术过硬、业绩出色,黄斌被任命为厦门公司副总工程师。她负责分管公司技术创新工作,“要学的东西更多了,时间更紧了,也更充实了”。对于过往成就,黄斌笑称自己只是“爱较真、想得多、更幸运”,谈及未来,她敛颜正色道:“学无止境,保持敬畏。”
“来之前我都担心你会不会穿着牛仔裤就来迎宾了。”
“
“试验工作为工程建设提供最基础的数据支撑,对试验人员的知识面和沟通协调能力要求很高,很有挑战性。只有沉下心学习钻研,搞懂弄通现场各方面知识,才能有效服务施工,为打造品质工程出一份力,这就是价值所在。”前辈一席话,抚慰了黄斌彷徨的心。
理想和现实如何平衡?黄斌找到行业前辈取经。
黄斌在工地试验室探讨工作
中交一公局厦门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带领团队趁热打铁——迅速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强化标准化工地试验室建设,狠抓检测人才队伍培养,成立技术创新工作室专攻科研……
黄斌参建的沪宁高速公路
连任4个项目的试验室主任,拥有丰富的一线试验检测实战经验,用心铸造试验检测技术的烫金名片——她21年磨一剑,把美好青春献给建筑事业,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凡业绩,以“精益求精、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检测出高标准的人生含金量。她就是黄斌,一位走在试验检测技术前沿的正高级工程师,一朵盛开在混凝土上的铿锵玫瑰。
1999年夏天,黄斌从福州大学交通土建系毕业,出于对现场知识的渴求,她不走寻常路,选择入职施工企业中交一公局厦门公司,正式开启自己的“工地生涯”。
“一百句抱怨也不如一次行动,当你拥有技术时,再去争取想要的结果就更有底气。”
在当时大部分人眼中,工地试验岗只是编数据、做资料的“照顾性”岗位,不乏偏见。每天埋头于枯燥的数据、重复性的操作,为了坚持数据严谨,无数次在现场跟施工人员僵持不下……复杂的职业环境、目之所及的职业天花板,让科班出身、心怀抱负的黄斌倍感委屈迷茫,不知自身价值和未来出路何在。
第二届“十大品牌员工”
——2007年5月,中心试验室成功取得公路工程综合乙级资质,正式具备了对项目工地试验室进行授权、让其自主进行工程材料与实体检测的资格,这对加强工程质量把控力度和精度、有效节约成本意义重大。
该公司逐步发展为资质健全、年营收超6000万元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集团公司打造了一张闪亮的试验检测技术名片。
“我们终于不用啥参数都‘外委’了,自给自足的感觉真是太好了!”黄斌激动地说。
供 稿 | 林榕
中交集团第一届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工程建设行业杰出科技青年”称号,综合能力得到业界高度认可,
黄斌带领团队研读规范
为方便开展工作,黄斌咬牙剪去陪伴她多年的乌黑长发,将隐形眼镜换成框架镜,脱下裙装,舍弃白衫,常年牛仔衣裤,扑在钢筋混凝土中钻研试验技术。2003年10月26日,黄斌新婚,当时所在项目的党支部书记在婚宴上打趣说道:
经过4个月不懈奋斗,原本就瘦小的黄斌体重骤减8斤,但她心中却更有底气
责 编 | 尹沁宇 郭亚维
然而前程并非一片美丽的玫瑰色,现实击得黄斌措手不及。
骨子里不服输的她,决定沉下心走好试验路。
不停步——用恒心走好创新路
2011年,中心试验室成为独立法人,正式升级为中交一公局厦门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在黄斌团队的努力下,
中共党员
忙碌的时光转瞬即逝,黄斌就这样通过不断学习实践、钻研创造,带领中心试验室踏上发展快车道。
要将初具雏形的中心试验室,打造成能够为工程质量提供优质服务和保障的专业化机构,首先要完成迫在眉睫的公路工程综合乙级资质申请工作。黄斌带领团队全身心投入其中,白天,她和试验人员一起研究规范,针对各个参数进行实操训练。夜里,她独自在办公室挑灯研读各级政策文件。
厦门公司副总工程师
2007年,厦门公司开始组建公司中心试验室,黄斌受命担任中心试验室副主任兼质量负责人,迎来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
是转折,也是挑战。
黄斌,
取得开门红的黄斌顾不上喘息,
一路走来,黄斌也与检测事业相互成就——她个人主持并参与多个省市级课题研究,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转化为公司的知识产权,获得多项实用新型专利。由她主持的《基于风管冷却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与裂缝控制施工技术研究》等3个科技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黄斌还获评
来 源 | 工会办公室 厦门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