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中铁十四局“建”证奇迹!国内最大水下盾构公路隧道通车!

2020-12-25 15:49:53浏览:3076 来源:中铁十四局   
核心摘要:“建”证奇迹!国内最大水下盾构公路隧道通车!

12月24日,由集团承建是大吊车的南京长江五桥江心洲夹江隧道工程正式通车,这是目前建成是大吊车的国内最大直径水下盾构公路隧道。



上午,南京江心洲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五桥)开通暨重点城建项目集中竣工仪式活动在南京江心洲长江大桥举办。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宣布南京长江五桥正式开通,江苏省副省长费高云,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韩立明等出席仪式,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吴言坤参加了开通仪式并作为建设者代表启动通车按钮。


下午2点,在江心洲居民是大吊车的期盼下,等候多时的车辆,随着放行指令,快速驶进隧道,驶向江北新区。

车辆通过南京江心洲夹江隧道

空中与地下完美对接
南京拥江发展的新地标

南京长江五桥江心洲夹江隧道工程位于南京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三桥之间,北接江心洲长江大桥,顺接已建成的青奥轴线隧道,是连接南京主城和江北新区的又一重要交通纽带。


南京长江五桥项目路线全长10.33公里,其中夹江隧道明挖段长596米,盾构段长1159米,管片外径15米,设计为双管6车道,行车时速80公里。

江心洲夹江隧道通车后,形成了南京绕城快速“一环”,“一环”内任意两点,最多一小时内可通达,将推动南京形成快速路网布局,构筑区域大交通格局,大大缩短空间距离,让南京拥江发展有了新格局,成就南京发展的新速度。

作为一座跨江而治的城市,南京拥有多条桥隧相连的过江通道,其中,不乏建设者的身影。南京第一条过江隧道——南京长江隧道,在建的和燕路过江隧道、建宁西路过江隧道,见证了南京从跨江到穿江的发展。除此之外,还承建了长江上最大直径盾构隧道——江阴靖江长江隧道,这些工程为长江经济带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台盾构机掘通两条隧道
挖洞神器变身“上瘾”


隧道于2018年12月开始盾构掘进,使用一台开挖直径15.46米的泥水平衡盾构机施工。盾构机整机长140米,刀盘上安装了237把不同类型的刀具。施工中先后经过了盾构机组装、解体、再组装、再解体的过程,整个庞大机器历经多次“变身”,这在国内隧道施工中罕见。


掘进期间,盾构机先后克服了浅覆土盾法始发、下穿夹江大堤、江底冲槽区、超深基坑盾构机接收等施工风险。特别是今年以来,项目部一手抓新冠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生产,盾构机精准接收出洞,安全高效,实现“双胜利”。


在江心洲夹江隧道成功实施了一机两洞作业后,该盾构机又转场杭州亚运会配套工程,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
 
科技助力
环保、生态、安全

江心洲夹江隧道位于为生态科技岛,四周围绕着青奥文化公园、森林公园、南京眼步行桥和城南水厂等南京市景点和市民休闲生活设施,环保要求非常高。


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项目开发应用了环境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循环利用泥浆压滤废水自动喷淋降尘;通过开展盾构隧道弃浆环保处理与改良再利用技术,对盾构产生的弃浆快速干化、就地回收利用,渣土加固长江大堤和江心洲公园建设,处理后的水体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保护了夹江市民饮用水源的安全。

为打造“平安隧道”,项目部采用“平安守护云安全管理”软件、建设中大幅提高了预制化和装配化比例、常态化隐患排查治理、基坑监测系统、远程自动化水位监控等,实现施工全过程管理。同时还通过基坑正反演分析计算、静力水准仪自动化沉降监测,动态分析计算对周边建筑物影响,保证周边建筑以及相连的已建成通车的青奥隧道的安全。


该隧道分成三层,分别是排烟层、通行车道及逃生通道。此前经演习测算,在车流量满载的情况,五分钟内可以疏散所有人群。

通车后,隧道与南京应天大街隧道、定淮门隧道实施一体化运营管理,建设一体化指挥调度平台和管养信息化系统,各通道应急救援力量将相互调配、互为补充。

关键技术研究
护航品质工程建设

“水下大直径盾构隧道耐久性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在大直径盾构中成功应用,为我国大直径盾构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工程管理信息化、数字化BIM平台研发与应用推广,极大提升了工程智慧管理水平,提高了品质工程创建质量。”日前召开的工程验收会议记录中显示。


着眼质量科技,打造“品质工程”。项目部对标国内外一流工程,以“建世界最好的隧道”为目标,突出现代工程技术创新,注重技术方案、工艺设备的自主创新和改良,开展超深大基坑开挖、深水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等研究。

据了解,项目主体工程预制比例达80%以上,在项目现场深入推进标准化建设,规范工地建设与施工工艺标准,还开展了首件工程认可制、首席质量官制度和样板引路制度,编制标准化作业指南,推广使用施工工艺卡,推进施工标准化、流程化,这些举措有效提高了工程质量。

工程建设全信息化管理是项目的一大管理特色,项目部以全生命周期建养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并在行业内首次研发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平台,搭建高精度 BIM结构模型,集成传递全过程建设管理信息。

江心洲夹江隧道在四新技术创新方面硕果累累。国内首次系统研究了大直径盾构管片结构耐久性关键技术,先后获得中国公路学会交通BIM工程创新特等奖、中国建筑协会质量管理二等奖、省部级质量技术成果奖2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已受理授权14项。


其中首次研发应用的三端约束形式胎架、管片上浮监测与协同控制技术等成果,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截止目前已有4篇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获得3项发明专利和3项实用新型专利。

通车后,从江北到河西主城区开车缩短至10分钟,缓解了过江交通压力,促进了跨江融合发展,完善了国家干线公路和长江下游地区过江通道布局,带动了国家级江北新区建设,推动了长江经济带发展。


供稿:刘福昌、王艳、李桂香
转载:江苏1号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中国吊车网)
下一篇:

【三局建筑】工程人的节日|立秋,开启一场收获之旅!

上一篇:

吊装机械工程视频 | 海拔1450米,气温-27℃的风电吊装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