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涓涓细流汇成江海。在建设“铁建一流”企业是吊车图片的征程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立足本职岗位,始终保持一流是吊车图片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勤恳工作、默默奉献,奋力争创一流业绩,于平凡中书写着不平凡,就像星火一样,汇聚起企业发展是吊车图片的燎原之势。微信公众号推出“平凡不平凡”栏目,共同倾听“平凡”背后的故事。
入冬的苏州,凉意并没有影响工地的火热。
在金鸡湖隧道施工现场,机械轰鸣、人来车往,一片繁忙。一个身材健硕、脸庞黝黑的汉子,时而检查安全防护,时而叮嘱施工事项,问问看看,走走停停,那精神抖擞的模样,仿佛有着使不完的劲。
他,叫孙长兵,负责金鸡湖隧道湖东工区现场调度与管理工作。领导眼中的他,实干负责,雷厉风行;同事眼中的他,工作踏实,为人热情。他身兼数职,是工地上的“多面手”,也是湖东工区的“守护神”。
自1993年参加工作,孙长兵已经在筑路岗位上坚守了27年,脚步踏过国内外多地。如今,即使年过半百,他依然步履不停地忙碌在施工一线。
他,曾登上过青藏高原。
参建青藏铁路,孙长兵提前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环境的艰苦还是超出他的想象,“满是风沙,昼夜温差极大,连水都烧不开。”孙长兵回忆说,最难忍受的是强烈的高原反应,他们经常头痛、胸闷,第一次感受到氧气的稀缺和珍贵,但他们还是在青藏铁路坚守了整整4年,直到标段内的施工任务全部结束。
令他唯一遗憾的是,当时的工地距离拉萨仅有2个小时的车程,他一次也没有去过,他想退休时带着家人一起,重走一次青藏铁路。
他,也曾远赴阿尔及利亚。
孙长兵介绍,由于文化差异、语言不通,对于平常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在异国他乡都显得举步维艰。“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作为一名挖机司机,每天的生活都是两点一线,闲暇之余,他也会重拾书本自学外语。凭借一股不服输、不认输的韧劲,他苦中作乐般坚持了4年,这期间他每年仅回家一次。
2019年,孙长兵再次面临着选择,是继续留在自己擅长的铁路施工,还是迎接挑战,转行市政施工。
没有多加思考,他毅然选择了后者,加入了金鸡湖隧道建设大军。
来不及学习和适应,项目工期紧、任务重,进场即大干,孙长兵也迅速地投入到了“战斗”状态。
当时,湖东工区正处于桩基和地连墙施工阶段,施工现场随处可见挖机、泵车等大型机械设备和往来如梭的作业人员,使本就狭窄的场地更加拥挤,安全隐患也随之飙升。这让孙长兵心里暗暗打鼓。
认准了自己的“责任田”,孙长兵又开始了日复一日的征战。
他主动学起了市政施工规范、安全知识和环保要求。不会熟练操作电脑,他就请人打印装订好了,时时带着。工地上,他和技术人员、工友亦师亦友,总是耐心的跟他们探讨施工问题。碰上自己拿不准的,记清楚,再及时向项目部反馈,他对问题极度“负责”,盯着整改,直到妥善解决。
“孙队会把每天的任务清单化,再合理分工,让我们都知道怎么做、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在技术员刘兴文的眼中,孙长兵有很多角色,只要施工需要,他可以是调度员,是安全员,是材料员,有时候急需机械施工,他也会“重操旧业”,临时开起挖机,他每天忙的如旋转的陀螺,有时一天下来连口水也顾不上喝。
熟悉孙长兵的人知道,只要在工地就能找到他。300多米的施工线路,他每天来回折返,甚至有时要走上4万多步,严冬酷暑,日复一日,从未中断。他心细如针,边走边看,边察边记。
有一次,新来的一个技术员没有戴好安全帽就上了工地,孙长兵叫住了他,认真给他系好帽带,还耐心叮嘱他安全防护的重要性。技术员连连点头,再也不敢马虎大意。
“孙队总是最早来工地,最晚离开的,他一直勤勤恳恳,以身作则,用工程人的严谨细致和认真执着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谈起孙长兵,工地上的年轻技术员个个竖起大拇指。
10月份,孙长兵所在的工区因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2020年阶段性节点任务,获得了项目部“劳动竞赛优秀工区”。
27年如一日,在每一个需要他的地方,孙长兵一步一个脚印,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他用尽责的担当和炽热的情怀铺就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筑路之道,于平凡中谱写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只要有能力,我会一直干下去。”脱下安全帽,孙长兵整了整泛白的头发,笑着说,眼睛中却满是坚定。
供稿:董慧慧、邓思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