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中铁隧道局集团这才是该追的星!中铁隧道局诞生第五位全国劳模孙振川

2020-11-24 18:50:02浏览:2385 来源:中铁隧道局集团   
核心摘要:孙振川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1月24日上午,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受到表彰是吊车价格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示热烈是吊车价格的祝贺,向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是吊车价格的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致以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强调,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



公司副总工程师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孙振川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在大会上受到表彰,成为中铁隧道局诞生的第五位全国劳模。 



孙振川,1972年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科协九大代表,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中铁专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爆破行业专家库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面向TBM施工的机器人智能作业系统项目用户委员会专家,现任副总工程师、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隧道及地下工程研究及应用工作;获得发明专利20余项、实用新型12项;编写省部级工法5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2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创新成果特等奖1项,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创新先进个人,河南省建筑业优秀总工程师等荣誉,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公路学会隧道工程分会理事、公路隧道建设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理事。

 

迈开我国海底隧道建设第一步

 

上个世纪90年代,大学一毕业,孙振川就投身了工作环境最为艰苦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来到了铁道部隧道工程局(中铁隧道局前身),转眼就是二十余年。从见习生到项目总工,到项目经理,再到中铁隧道股份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再到中铁隧道局副总工程师,孙振川始终扎根在施工一线,参与的大小工程建设与技术攻关不计其数,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


2005年,筹划十年的我国首座大断面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准备建设。举目世界,当时有能力修建海底隧道的国家屈指可数,我国从没有修建此类工程的经验,难度世界罕见。


面对挑战,是裹足不前,还是迎难而上?孙振川毅然选择了后者,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



中铁隧道局组建了翔安海底隧道项目部,通过激烈的竞争上岗,孙振川出任项目经理,承担翔安隧道左线行车隧道、服务隧道及两隧道之间的横通道等核心工程建设。


“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更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孙振川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能感觉到那种面对艰难工程的激昂心情。


在深不可测的海底世界,翔安海底隧道需先后穿越8条风化深槽和多条风化囊,深槽地下水和海水直接连通,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挪威和日本的隧道专家查勘了地层结构后摇头说:“这个工程是海底隧道钻爆法修建的禁区,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


外国专家的否定,并没有让中国团队退缩,反而更激起了孙振川的斗志:外国人干不了的,中国人一定要做成。


带着这样的决心,孙振川带领技术团队,日夜坚守在施工现场,大胆开拓、小心验证,锲而不舍进行研究实验、技术创新。在浅滩土层、全风化土层、复合地层施工阶段,看到传统的CRD工法掘进进度缓慢、地层变形及地表沉降大,孙振川开始琢磨,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控制变形、提高效率?


历经不断的研究、试验,最终对传统工法进行了创新优化,通过组织研发新设备、创新施工步序、制定变位分配控制标准、提高机械化设备配套等技术攻关,经现场实验验证,使工作效率由最初的每月30余米,提高到每月80米;地表沉降由最初的20厘米,降低为3厘米。


进入到海底,最艰难的部分是如何安全通过海底风化深槽及岩石破碎带。“这是一段极不良地质体,就像夹心饼干一样,两边是岩石,中间却和海水连通,夹杂着泥、沙,一旦发生垮塌、漏水,海水将滔滔不绝涌入隧道,不仅整个隧道功亏一篑,还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国家财产损失。”孙振川说。


当时国内外都没有类似技术和经验可供借鉴,孙振川决心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带领技术团队日夜泡在施工现场进行技术攻关,组建攻克地下工程难点的“特种部队”,最终确立了“探、堵、挖”的施工理念和防止突涌水为核心的技术体系,安全顺利地穿越了第一个风化深槽,并在全线工程推广应用。


再完美的方案也会有意外,为了确保海底施工万无一失,孙振川亲自组织制定应急预案。在一次开挖过程中,海水突然从海平面70米以下的掌子面裂隙,以50立方米/小时的速度喷泻而下,几乎把掌子面击穿。面对险情,孙振川临危不乱、沉着应对,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项目300多人投入抢险,边排水边封堵,经过两天三夜的不间断作战,终于将汹涌的海水制服。


几天没合眼的孙振川,走出海底隧道时胡子拉碴,好像一下子老了好几岁。“当时已经开工两年了,如果堵不住,整个隧道将毁于一旦。”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是心有余悸。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通过一系列科研攻关,孙振川带领的团队不辱使命,接连解决多个“世界性难题”,创造了一个个“海底奇迹”,在我国第一条海底隧道建设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为今后更多海底隧道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瞄准智能盾构前沿科技

 

孙振川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他率领团队在盾构技术研究上锐意开拓,连连摘取硕果:盾构机水下盾尾刷冻结更换技术、水下超浅埋大断面立交隧道修建技术研究、南水北调穿黄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相继突破和创新,推动了我国盾构隧道及水下隧道施工技术水平快速提升,迅速跃上国际舞台。



2012年,依托中铁隧道局建设的、我国建筑施工盾构行业唯一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验收,这也是河南省首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2017年,孙振川作为实验室执行主任,再一次在科研道路上担负起新的使命。


他将目光紧紧盯住实验室已经研究了一段时间的盾构TBM大数据的项目,提出采用最前沿的科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将信息技术与盾构技术相结合,使之带来的革命性的变革。


随着隧道科技的不断发展, 隧道从大江大河甚至海底下面穿越已不再是梦想。而在孙振川看来,城市不断扩张,人口膨胀、交通拥堵、资源紧缺,隧道和地下空间开发已成为必然趋势,作为主要施工设备的盾构TBM及其代表先进方向的施工技术前景广阔。但盾构作为一种“量体裁衣”的定制产品,选型设计仅仅依靠地层颗粒级配表和地下水渗透系数表“两张表”是远远不够的,甚至还会出现很多问题;盾构机还需要类似汽车驾驶员一样的主司机操控。然而,进入到环境复杂的地下,由于工程地质的不确定性、盾构机的不适应性、操作人员素质的差异性等,安全高效的盾构法也经常“险象环生”。



盾构TBM是不是也能像无人飞机一样,实现智能操作、“无人驾驶”?孙振川强力组织,加大加强加快了“盾构TBM大数据云平台及应用”项目研究,让盾构TBM与信息技术“牵手”,实现盾构TBM智能化选型设计、智能化作业。


目前,盾构TBM大数据云平台一期研究成功完成,具备了智能监控、综合分析、业务协同等功能,已接入施工线路200多条,预测风险1500多次,纠正不当施工行为800余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其成果先后获得工信部大数据示范试点项目,百家大数据优秀案例等荣誉。

 

推动大国重器登上世界舞台

 

为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病”,改善交通拥堵,孙振川带领团队指导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突破了超大、异型盾构等诸多国际难题,指导并参与研制出世界首台超大断面矩形盾构,突破了超大异形全断面开挖、异形多曲率管片拼装等难题,成果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依托承担的中国中铁科技项目,指导并参与研制了世界最大断面矩形盾构,推动了我国盾构TBM等高端装备先进制造业迈入了国际领先行列,促进了国产盾构市场占有率从2012年不足25%发展到如今的95%以上,产品遍布国内各省市地区,产量位居中国第一,并成功进入意大利、丹麦、法国、以色列、马来西亚等18个国家和地区。



为建设并提升行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技能水平与能力,孙振川所带领的团队近五年主办全国盾构从业人员技术培训班21期,为国家培训知识型、技能型人才2600余人。


在孙振川等核心成员的带领下,作为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的盾构及掘进技术创新团队,先后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国家专利奖、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国家级荣誉与奖励。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推动我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作为新时代中国地下空间创新发展的一名科技工作者,孙振川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扛起推动中国地下空间及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责任和担当,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中国吊车网)
下一篇:

【三局建筑】工程人的节日|立秋,开启一场收获之旅!

上一篇:

中原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名字叫天星1-1HF,中原工程又一口“1”字号井开钻了!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