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用鲜血和生命
打造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是大吊车的钢铁运输线”
铁一师三团战士“李云龙”就是他们中是大吊车的一员
提起“李云龙”
大家可能立马想到
电视剧《亮剑》是大吊车的男主人公
但他只是综合许多真实原型人物而虚构的艺术形象
而铁一师三团战士李云龙
却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真的英雄
对美帝的定时炸弹同样有着亮剑精神
下面,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李云龙,河北省滦南县人,1930年生,1948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1月,随团参加抗美援朝,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一师二十一线路团二营五连班长。先后参加了两越战争,参建了黎湛铁路、鹰厦铁路、碧河铁路、贵昆铁路、成昆铁路、襄渝铁路的建设,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1983年,自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一师三团副团长,转业至电子工业部北戴河疗养院,任副院长。1990年11月退休。2020年1月29日,因病逝世。
1951年9月,抗美援朝战场上敌方一面被迫接受停战谈判,一面又发动新的军事攻势,对朝鲜北部铁路运输线发起了空前残酷的“绞杀战”,在满浦线上价川至顺川的龙源里、泉洞间的29公里地段,成了“绞杀战”的又一重点轰炸对象。
李云龙所在的二十一团进入29公里管区的头一天,29公里地段就遭到好几批敌机的狂轰滥炸,整段路基几乎被翻了过来,炸得最严重的地段,坑连坑,坑套坑,成了一片焦土,到处是炸烂的枕木,扭曲成奇形怪状的钢轨和碎弹片。几乎是每天定时定点轰炸,一天3次,8点、12点、16点,200多架次,在不到5公里的地段,投下的定时炸弹、子母弹、爆破弹达到400多枚,威慑着抢修部队。敌人把对付全线的赌本都押到29公里地段,集中轰炸一点。
敌方在轰炸时采用先投下定时弹,然后再扔爆破弹,用炸起的土埋没定时弹,为铁路抢修工作制造出巨大的阻碍。定时弹在挖出、拉走过程中,在抢修的现场突然爆炸,给抢修铁路的铁道兵造成较大伤亡。
起先,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把定时炸弹拉离铁路远处引爆,五连班长李云龙带领20余人用绳索一枚枚拉走,有一枚被拉到河滩上的定时炸弹不到20分钟就自己爆炸了。
“用人拉太危险,如何彻底制服定时弹这个恶魔?”李云龙一直琢磨着这个当时最大的难题,他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有过当民兵经历,学过埋设地雷、拆卸地雷,李云龙当时心想:能不能把它卸开呢?如果能卸开,把定时器卸下,不就把它制服了吗?
李云龙带上镐头、小锤等一些简易工具,带领一个小组到29公里路基旁找了一个500磅重的定时弹。李云龙一跨腿就骑在定时弹上面动手卸定时器,螺栓刚拧开,就听得里面呜呜作响,定时弹随时有爆炸的可能。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李云龙沉着机智,麻利地卸着定时器。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周围的空气都像凝固了一样,隐蔽在远处小组的同志们都屏着呼吸,绷紧了每根神经,等待着他胜利的喜讯。这样持续了十几分钟,定时器终于被卸下来了。
为推广李云龙拆卸定时弹的经验,团里及时组织召开了现场会推广拆弹经验,请李云龙当教员,连里、兄弟连都有战士前来学习拆弹。1951年11月至1952年3月末五个月当中,李云龙一人就拆卸了34枚。教会了13名同志,使他们成为拆卸定时弹的能手,分散到各连成立拆卸定时弹小组,先后共拆卸47枚,大家都称他为“拆卸定时弹大王”。
春天,拆卸定时弹小组在卸下雷管的定时弹里,掏出炸药去开山炸石,补充片石和道碴,加固铁路路基,“胶皮路”变成了坚实的铁路,行车速度提高到时速40公里。掏完药的炸弹皮被送到铁匠炉去制作锹、镐等抢修工具,以后又打成锅、铲和菜刀。
抗美援朝战场上,以李云龙为代表的广大铁道兵战士,不怕牺牲、勇敢机智、不畏艰难,为反“绞杀战”斗争的胜利起到积极作用。
供稿:三公司
编辑:屈曼曼
推荐阅读
惊艳!中铁十一局2020版宣传片震撼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