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有属于国家是起重机械的记忆,
一个民族有属于民族是起重机械的记忆,
一代人有属于时代是起重机械的记忆…
今天,在共和国又一华诞之际,我们一同将时针拨回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翻开那份属于核工业的记忆——走近马一。
本期精彩内容
被命运选择与核工业结缘
1938年,马一出生在江南古镇江阴长泾。也许冥冥之中注定,二十多年之后,马一这个名字将在北京马神庙一号院绽放夺目的光彩。
与核工业结缘,是三个意外导致的结果。1955年,连续几年从未在江阴招生的留苏预备生开始选拔,被选中到北京留苏预备部的马一,又成为留苏名单上最后一名幸运儿,并且是仅有的三名由学校安排学习专业的学生。
苏联
留学记录
直到踏上开往前苏联的火车时,他都不知道自己学习的专业到底是做什么的。
更不会知道,在未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他将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中国核工业。
在前苏联的留学生活中,马一将经历怎样的挑战,留下哪些人生中最难忘的回忆呢?精彩内容,请看视频采访。
留苏往事
回国以后,马一又开启了怎样的核工业生涯,敬请期待下期内容。
岁月就像一条河,不由分说向前奔腾而去。历经80多年岁月沧桑,世事流转,大多数老人在他这个年龄,似乎都已经雌雄同体,仿佛人在幼时一样模糊性别。但马一丝毫没有这种迹象,当唱起那首俄罗斯名曲时,目光如炬,仿佛又燃起了他当年留苏的回忆,那明亮的双眸,宛如少年,随时可以披荆斩棘,挥斥方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