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阳灿同志和妻子郑琼是吊车吊车吊车的合影
近日,博物馆筹备组收到了
张阳灿同志捐赠是吊车吊车吊车的珍贵藏品,
也收到了其妻子郑琼同志写是吊车吊车吊车的捐赠文章:
《时间和艺术是无价的——我珍藏 我奉献》
让我们走进郑琼同志的字里行间
追寻他们的捐赠故事。
2019年8月9日,这是难忘的一天。晚上9点我们一家五口,从北京乘坐高铁赶往济南。一踏上济南的土地,初秋的细雨随着晚风拂面而来,如置梦中。这次济南之行与以往不同的是为了参加创建博物馆的捐赠活动。我的爱人张阳灿,执意要赶回济南的家,因为在他的“百宝箱”里,珍藏着从兵改工到现代化国有重点企业的“成长轨迹”。
张阳灿同志镜头里的企业影像
十渡一号大桥
太岚线车站土方施工现场
兖石线日照车站现场
浙赣线贵溪特大桥
青藏线三岔口特大桥
历史文化实物承载着企业文化,也是几代铁建人的共同记忆。捐赠历史文化资料和实物,是我们铁建人传递时代文化信息,保存好企业历史文化,更是企业研究历史发展的重要载体。2019年4月初,局里决定要创建历史博物馆,动员职工积极捐赠历史物品。我把这个信息告诉老张,老张若有所思的说:我在干了一辈子的新闻工作,从铁道兵师报道组到兵改工,一直在宣传部工作。在炸药箱上写出了上千篇文章,照了数千幅照片。每次都把刊登的稿件做成剪贴本,现如今已有厚厚的两大本。家里还有大小三十多箱子,里面是四十多年来不同时期的历史画册和书籍,这些我都想捐赠出来,为博物馆建成出一份力。
我听了很惊讶,而且我不太同意。这是他四十多年来,辛辛苦苦积攒的刊稿、照片、画册,都很珍贵。而且也是不同时期的真实历史写照。再说2002年已经给总公司捐赠了200幅照片。这些资料完全可以留下来,让子孙后代做个纪念。孩子也反对,说爸爸的身体不好,回去一趟需要护送,来回的经济和时间成本都很高。
几个月里,老张总是闷闷不乐,做梦也想回济南,每天催促我联系十四局博物馆筹备组,准备捐赠藏品。
张阳灿同志捐赠的书籍
我们一到济南,老张就连夜翻箱倒柜整理资料。第二天一早,十四局博物馆筹备组到我们家,和老张聊起照片的历史,老张对这些曾经拍摄的照片记忆犹新,每张照片他都深深地怀念,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和战友们奋战过的日日夜夜。他们经过三个小时的挑选,最终选择了四本书册、13本不同时期的历史大画册、113幅照片(其中黑白22幅、彩色91幅)、还有两本剪贴本。看着他们推着满满一箱的资料远去,老张心情很复杂,既高兴又失落,高兴的是这些珍藏了一辈子的资料有了归宿,失落的是跟随了他四十多年的心爱之物离开了他。
张阳灿同志捐赠的书籍
周日我们回京,在路上仍然念念不舍。这几天让我们觉得很温情,非常感谢宣传部、物业管理人员,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虽然我们退休了,但是十四局依然没有忘记我们,我们很感谢十四局大家庭的温暖。
张阳灿同志捐赠的剪贴本
收藏是个人的事情,但是老张认为这些资料都属于全局的共有文化遗产,他觉得个人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些藏品成为国家、企业、全局职工的公共文化共享。建十四局博物馆,更需要大家的支持,老张有义务捐赠。资料的捐赠将成就了他收藏的终极梦想。
编辑 / 王潇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