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珍贵是大吊车视频的物件,是我们光荣是大吊车视频的铁道兵在历史长河中存在过是大吊车视频的证明,它们应该与铁道兵精神一样一代代地被传承下去。”近日,五公司财务部副部长张征将自己珍藏许久的三样“宝贝”送到了公司党委工作部,委托同事无偿捐赠给正在筹建中的博物馆。
这三样“宝贝”有的已被他珍藏了近40年,有的是他颇费周折才到手,还有的饱含了战友对他的重托与深情,说起这些“宝贝”,张征如数家珍……
最“年轻”的铁道兵入伍通知书
这是一张1981年11月3日河北霸县人民武装部颁发的入伍通知书。那一年,18岁的张征瞒着家人报名参军,惊喜地应征入伍,穿上了向往已久的绿军装,戴上红五角星的军帽,成为了最后一批入伍的铁道兵。
告别家乡,离开父母,张征开始了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筑路生涯。起初,父母担心当兵的生活太艰苦,有些埋怨儿子的自作主张,但看到儿子报国心切,在部队不断地立功受到嘉奖,捷报频传,他们的担忧也变成为了骄傲。他们将那张入伍通知书小心地放进了家中唯一的一个镜框里,把它挂在了墙上,将对儿子的思念与牵挂都寄托在了这份入伍通知书上,仿佛看见了这份入伍通知书,就如同见到了儿子一样。
张征在画路徽
1984年元月1日,几十万铁道兵指战员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告别军旗,脱下军装,并入铁道部成为了铁路职工。但张征仍割舍不下那浓厚的军旅情结,他将那张入伍通知书从河北带到了山东,放在了大衣橱的最下面一层,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小心翼翼地拿出来看看,检查一下是否完好,是否受潮,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放回去。
38年过去了,这张铁道兵最“年轻”的入伍通知书,在两代人的手中得到了妥善保存,至今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见,色彩依然鲜艳,虽然边缘稍有折痕但仍然完整。
最后一期《铁道兵》报
这是一份1983年12月28日出版的第3587期《铁道兵》报,报纸的头版头条是《铁道部在京隆重举行慰问铁道兵大会》。报纸出版后的第四天,铁道兵集体转业,《铁道兵》报改称为铁道部工程指挥部党委的机关报《铁道工程报》,后来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国铁道建筑报》。张征珍藏的这张报纸,也就成为了最后一期《铁道兵》报中的一份。
新兵连学习
这张报纸的得来十分不易。张征说,当时报纸的存在较为稀有。报纸出版后将依次发到所属师、团、营、连,每个连也就只能分配一份,然后所有人传阅。由于报纸发放的数量少,传阅人数过多,所以能保留下来的《铁道兵》报就更加稀少罕见了,才显得更加珍贵。
铁道兵集体转业后,张征(右一)、刘波(中)与同事合影
这份已有近36年的历史报纸起初并不在张征的手上。2015年战友聚会,大家回忆军旅往事时,河北籍战友刘波展示了这张报纸的照片,张征看到后非常激动,提出想要将其收藏的想法,但被刘波婉拒。
三年后,铁四师汽车营战友兖州聚会时,两个老战友又见面了,张征打趣道:“那份报纸怎么样,你自己放着,可别弄坏了啊”。刘波尴尬地笑了笑:“确实是有一点风化了”。
“这么珍贵的宝贝可不能让它就这样毁了啊!”张征不禁紧张起来,开始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这些物件放在咱们手里,很容易因保存不善而毁掉,那样咱们铁道兵在世上存留的物件就又少了一个。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建铁道兵纪念馆,相信咱们单位不久后也会建的。如果你相信我,就先交给我保管,我找机会转交给企业,让这份报纸更好地留存下去。”
张征的苦口婆心感化了战友,刘波毅然将这个“无价之宝”送给了张征。
一份独一无二的花名册
这是一份铁道兵四师汽车营集体转业改工时的人员花名册,封面上注有改编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四师后勤部,改编后单位:铁道部第十四工程局保障部,里面详细记载了汽车营540名铁道兵,其中42名志愿兵,498名义务兵的个人信息。
这份独一无二的花名册是铁道兵的集体回忆,也承载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对老战友的信任和嘱托。去年7月,原汽车营管理员刘启忠找到了张征,他说当时汽车营集体转业改工的时候,他负责和地方政府洽谈相关事宜,当时的人员花名册就由他保管了下来。
战友聚会时,刘启忠(左一)将花名册赠予张征保管
现在,刘启忠认为自己年逾古稀,担心这份珍贵的花名册会在他的手中遗失或损坏,所以他将这本厚重的花名册交到了张征的手上,委托他保管,留给后人了解铁道兵历史。
张征十分感动,郑重地承诺一定会好好保管,让这份花名册永久地保存下去。
2018年铁四师汽车营200余名战友相聚兖州
当得知集团公司博物馆在征集铁道兵物件时,面对家中珍藏的“宝物”,张征再三思量后,决定将三件承载着他和战友们峥嵘岁月的“珍宝”献给企业。
“在咱们的博物馆,这些物品能得到专业的保护,也能让更多人了解铁道兵历史,学习铁道兵精神,那里才是他们最好的归宿”张征说,这些年有很多个人或者单位找他要这些铁道兵物件,他都没舍得捐,但今天他全部捐给自己的企业,履行对战友的诺言,也完成了老战友们的嘱托。
编辑:刘静 牟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