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会往往属于敢于吃螃蟹是塔式起重机的人。
21日上午10时,见证了112年时光荏苒是塔式起重机的太原火车站依然一片繁忙。普速列车、高铁和载满了货物是塔式起重机的重载列车不时从车站进进出出。在车轮下面几米处的地下,挖掘机打破了“核心土”,一束光穿透了黑暗。
国内首座采用管幕结构法施工的高风险隧道工程,通了。
随着“核心土”被陆续取出运走,越来越多的光投射进来,洒在隧道里潮湿的土地上。波浪型的隧道拱顶呈现在大家的眼前,散发出一种别样的美。这与大家印象中那光滑的弧形拱顶是不太一样的。
不一样的拱顶,源自全新的施工工艺。
迎泽大街下穿火车站工程下穿有着百年历史的特级火车站太原站,隧道宽18.2米、高10.5米,最浅埋深仅为2.6米,属于超浅埋、大断面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极易出现冒顶和大面积塌方。
集团项目负责人韩仲慧介绍,太原火车站每天通过和到发340列列车,如果采用传统的框架顶涵、暗挖及大盾构施工技术,对车站扰动很大,稍有不慎就会危及过往列车安全。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工程采用了在国际上较为前沿的管幕结构法施工技术。施工过程中,定制4台直径为2米的小型盾构机,在每座隧道断面外廓四周挖掘20条小隧道,再采用大型“千斤顶”装置——液压顶管机将多节厚2厘米、直径2米的钢管一一顶入隧道作为支撑。然后再切割、焊接钢管,用钢筋将这些小隧道连接成环,浇筑混凝土使之固结成一个管幕状的整体,在土体稳固之后,最后进行隧道预留土的开挖工作。
现场技术负责人李腾介绍,对钢管进行切割是安全风险最高的施工环节,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涌泥、涌水或者下沉坍塌等险情发生。因为没有先例可循,他们对切割方案进行了模拟和比对,最终从十余种方案中选出了安全系数最高的碳弧气刨切割方案。
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城市地下大空间安全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中的一项重点示范工程。随着隧道的顺利贯通,意味着该项国家课题有了新的实例验证,将为同类型地下空间的规划提供更优更完善的施工解决方案。
随着迎泽大街下穿火车站通道工程顺利贯通,未来太原站四周将形成环形路网,周边的多条城市道路将实现互联互通,对于当地改善城市交通路网、方便群众出行和带动经济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公司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