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工程机械CCM|东顺泓泰:迎风而上,做风电全产业链服务商

2022-05-31 22:05:20浏览:1284 来源:工程机械CCM   
核心摘要:“这绝对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正在一步步落地的大趋势。”位于陕西渭南,拥有二十多年吊装产业发展历史的东顺泓景总经理李涛,正在把公司从一家“吊装企业”转型为“纵跨中国风电产业链多环节的4s模式服务商”。 “务实低调,且专业精进”,是李涛身上最明显的特质。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吊二代,刚过三十而立年纪的李涛,在吊

“这绝对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正在一步步落地的大趋势。”位于陕西渭南,拥有二十多年吊装产业发展历史的东顺泓景总经理李涛,正在把公司从一家“吊装企业”转型为“纵跨中国风电产业链多环节的4s模式服务商”。



“务实低调,且专业精进”,是李涛身上最明显的特质。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吊二代,刚过三十而立年纪的李涛,在吊装行业已经摸爬滚打了十几年。从一入行到现在,李涛已经习惯了没日没夜地抱着各种专业资料,一点点地研究,对每个工程的可行性报告逐字逐句地斟酌推敲。正是这样的专注和深入,让李涛从对起重机一无所知的小白,到成为风电吊装领域的“专家”。

2012年,是东顺泓景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之前,东顺泓景的主要业务之一,是交通建设,尤其是桥梁安装。凭借着一股子“钻研劲儿”,整个西北地区,东顺泓景几乎参与了所有重大的铁路、公路桥梁建设,其中不乏青藏铁路、连霍高速、兰新铁路等国家级重点项目。一直冲在一线的他,更是被冠以“桥板小王子”的名号。“桥板重量大,吊装要求准确、精密,这些工程一到了李涛手里,总能够快速、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对此,甲方这样评价道。随着中国风电市场的爆发,东顺泓景顺其自然地迈入其中。经过几年的经验积累,2017年东顺泓景开始在风电吊装领域,吹响冲锋号。2017年至今,短短4、5年时间,李涛带领东顺泓景,拿下了遍布江苏、山东、广东、安徽、陕西、湖北、湖南、河南、内蒙、四川等11个省的56个风电项目,成为华电集团、四川能投、中国能建、中国海装的合作伙伴。


成绩不俗,但李涛却不以为意,在他的规划中,一个更大的蓝图正在展开。“未来东顺泓景的业务中,还会引入更加专业细分的板块,其中包括由AI技术加持的风电产业后市场4s店,风电检测、安装检修和旧机升级改造,以及专业人才培训,当然还包括我们起家的运输、安装、大型工程吊装等。”对此,李涛运筹帷幄。

技术是最大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风电产业发展,无疑已经进入快车道。2019-2021年,“电价补贴”政策加持下,中国风电迎来了轰轰烈烈的抢装潮。一方面是单机容量倍增,仅2021年一年,单机容量就完成了3.xMW到6.xMW的跃升。其二是新增装机容量倍增,“十三五”期间,中国风电平均新增桩机29.36GW,而2021-2025年的“十四五”期间,新增桩机容量超过50GW是大概率事件。其三,交付周期减半,目前无论是陆上风电还是海上风电,交付周期都从一年半、两年缩短到8-10个月,这意味着风电安装的效率,也在不断提升。如此火爆的市场,群雄逐鹿在所难免,“但最终的赢家,一定是具备极强专业技术、专业设备实力的人。”对此,李涛极为笃定。为此,多年前,李涛就开始带领东顺泓景,不断打造一个由专业化人才、专业化设备等组成的核心竞争力平台。“我们必须要主动适应新形势,创造新价值,提供新服务。”面对产业升级,李涛也开始进行一系列先行性的尝试。


专业团队是李涛最引以为傲的一点。十几年游走于大型重点项目、标杆工程,李涛深知“技术人才”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要素之一。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物,就是风力发电、智能制造专业博士刘光德。作为沈阳工业大学风能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刘光德曾负责多个国家863计划及“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多个风力发电整机项目,参与过MW级变速恒频风电机组项目、MW级变速恒频风电机组测试系统与实验研发项目,2.5MW以上双馈式变速恒頻风电机组的研制,以及“3MW适应海、陆环境的双馈式变速恒频风电机组的研制”,更擅长双馈、直驱、高速永磁风电机组主控系统、风电场机组仿真评估软件平台、技术改造“云专家”平台系统等技术开发。作为东顺泓景的专家团队负责人,刘光德无疑为公司在风力发电、风场可行性报告,风机吊装安装,集电路、升压站、并网等机电安装,AI加持4s店,风电智能辅助控制系统,风场运营技术方案等业务上,如虎添翼。硬件——专业化设备方面,李涛也不吝投入。作为中联重科在西北地区的战略合作伙伴,李涛旗下拥有覆盖面广而深的中联重科高端起重机群,包括25-1200吨轮式起重机,80-800吨履带起重机,以及2台架桥机,19台运输车。“专业化的产品线,才能让施工方更有信心,更放心。”对此,李涛表示。

做风电全产业链中的4s服务商


中国风电产业已经高速发展了数年,“但这远不是峰顶,从能源变革的大周期来看,中国风电至少还有十年的黄金周期。”李涛对此甚为肯定。2020《北京风电宣言》指出:“十四五”期间年均保证风电新增装机50GW以上,2025年后年均新增风电装机60GW以上;2030年装机总量达到8亿千瓦(800GW);到2060年至少达到30亿千瓦(3000GW)。“未来,风电一定是东顺泓景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李涛表示。在李涛看来,随着“30-60双碳战略”推进,中国有14万台风电机组装机存量市场,这涉及到超过300个机型,每年500亿规模的生产费用,“风机安装、维修之外,更大的后市场、服务业务,正在培育。为此,我们企业应该做的,不仅是吊装,而是搭建起风电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成为风电全产业链的服务商。”李涛这样设计未来的业务。


按照这个规划,今后东顺泓景的业务30%来自由AI技术加持的风机维护4s店,30%来自辅助控制系统开发,20%来自风电检测、安装维修和旧机升级改造,10%来自风机安装和其他吊装工程,另外10%来自全产业链技术人才培育、方案打造和产品翻新等。“我们希望,通过自身的发展,为中国新能源,尤其是风电全产业链规范化贡献一份力量。”李涛说道。在这条路上,李涛设计了5个发力方向。第一,就是在风电运维后市场领域,建立类似汽车4s店,展开保姆式运维管理;以专业化的技术实力尤其是领先的AI技术,为业主提供主机厂之外的服务项目,为业主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规范风电场改造升级,引领产业链健康发展。第二,除了4s店之外,培育满足4s要求的高端、中端和初级人才,强化业内运维规程,规范技改流程,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第三个方向是整合产业链资源,建立专门的风电设备推出机制,搭建网上二手设备流通平台。第四个则是推动航二院风机配件开放和流通,助力风电生产更加高效地运营。最后,则是在风电场工程中,运用高端AI技术提升技术监督功能,并导入保险业务。整个过程中,AI成为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对于单台风机而言,AI智能化能够为每台设备提供故障档案、生产档案、运维档案、大部件更换档案、备件检修档案等,可以最大服务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对此,李涛算了一笔账:一台风机如果实现了初步的智能化,并通过一个更加云端化系统的软件进行管理,发电量至少可以提升10%甚至20%;“而且,AI技术让风机能够具备自我诊断功能,如果遇到风机部件跳闸,一些情况下就可以选择远程复位重启,而非传统的人工拆开检修。这就是技术带来的体验提升和效率提升。”李涛分析到。在先进技术的加持下,在全产业链布局的战略和思路下,东顺泓景在李涛的带领下,正迎风而上,进入又一个全面快进的发展阶段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吊车出租)
下一篇:

【三局建筑】工程人的节日|立秋,开启一场收获之旅!

上一篇:

龙源电力|龙源电力黑龙江公司获评“黑龙江省文明单位标兵”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