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小米”登上《人民日报》了!
还记得去年那个
在吉赞项目“红”起来是吊车logo的
公司外籍员工
印度“小米”吗
他不仅
增加了收入
学到了专业技术
结交了中国朋友
脱单娶了个漂亮媳妇
更重要是吊车logo的是
他还登上了《人民日报》
我信任中国电建,愿意跟随
八年前,正在建设是吊车logo的公司印度GMR工程急需招聘当地人员,正在分包商工作的印度籍测量工程师萨米亚进入了项目部的视野。
“公司组织有序,做事认真,亲情化管理让人向往,我早就想跟着你们一块干了,没想到这么快就被‘挖了墙角’,真是太幸运了。”正式加入项目部第一天,萨米亚幽默地跟中方同事开起了玩笑。
▲小米与业主现场办理移交
萨米亚英文发音Soumyi,因感觉不好发音,中方同事就索性简称他为“小米”,这样,即顺口又倍感亲切。
“我原来干的也是测量工作,但自从来到公司,用上了先进的测量仪器,专业知识与现场操作水平更是有了明显进步,‘吃饭的饭碗’更结实了,心里也就更踏实了。”在一次外籍员工座谈交流会上,小米模仿中方同事用起了修辞手法,引来阵阵掌声。
印度GMR项目结束后,小米恋恋不舍回到了家乡,与公司暂时告别。
▲小米在进行测量工作
2014年6月,素以“高端”闻名的阿美项目—公司沙特沙巴哈工程开工建设,急需专职测量人员,这时,大家不约而同想到了小米。
当中方同事联系上小米将情况告诉他时,他很快交接了工作,风尘仆仆赶到了沙巴哈项目。
“其实在家乡工作的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想念你们,我信任中国电建,愿意追随你们。”久别重逢,小米与中方同事紧紧相拥,眼角不禁滑出激动的泪珠。
我与中国电建一起成长
在公司沙特沙巴哈项目,表现良好的小米顺利成为了一名QC质检员。
“混凝土保护层不够,还差两公分”、“基础模板底部需要修复,像这样就很容易跑浆”……
在施工现场,小米脱口而出的这些土建专业术语,在中方同事看来,已是司空见惯。
▲小米在验收钢结构螺栓
2016年11月,小米来到公司沙特吉赞项目。该项目因为合同额大、施工量大,人员众多,所以管理起来相当复杂。小米服从工作安排,“舍弃”QC质检员工作,毅然担起了QC及工程师监督者的重任。
来到这个“陌生”的领域,小米虽有心理准备,但每天需要解决的上百件大大小小的事情,还是给他来了个“下马威”。
但喜欢“较真”的小米偏偏不愿服输,他要学习中国电建同事那种善始善终、一追到底的工作韧劲,非要把担起的这份管理工作弄出个头绪来。
▲小米与中国同事进行技术交流
同事饭后出去散步,小米见缝插针,潜心梳理着一天的工作流程;别人进入了梦乡,他还在挑灯夜战,用心研读着如何做好管理的相关书籍。连续一个多月,他每天平均睡眠不到5个小时。
“哈哈,小米苗条得像个大姑娘了!”那段时间,小米明显的瘦了下来,现场的工人跟他开起了玩笑。
凭借着自已不懈的努力与付出,项目部先后三次给予他加薪奖励,并在2018年授予了他“十佳外籍员工”称号。
中国电建给我带来美好生活
“每到一个项目,我都亲眼看到中国同事忙着为当地修缮学校、修筑道路、热心捐赠,每个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脸上都洋溢着真诚的笑容,这些让我非常感动。”8年里,小米细细体会着中国电建的那份热情。
“每次回家乡,朋友们都向我打听我的收入,对我能进入待遇这么好的中国企业很是羡慕。”闲暇之余,小米喜欢和中国同事围在一起“拉拉家常”。
▲小米婚礼“全家福”
“这几年,我们家彩电、冰箱、洗衣机都逐渐配齐了,看,这是我前段时间刚买的一辆大摩托,酷吧。”小米兴奋的用自己的大屏手机展示给同事看,“这在我们印度,算是个头比较大的摩托车了。”
小米一家7口人,以前都挤在一个房子里,随着收入的逐渐提高,小米去年拿工资给家里盖了新房,房子宽敞明亮了,整个家庭也更加融洽和睦了,他在工作上也就更有干劲了。
▲小米家的两层小楼和他的摩托车
事业有成但单身的小米,在家乡毅然成了“香饽饽”,基本两三天就要有一拨去他家介绍对象的媒婆,小米母亲忙的不亦乐乎,嘴上说着“孩子工作太忙,没时间见面”,心里却乐开了花,晚上悄悄给小米打去电话,催促他快点回去跟姑娘见面。
去年2月,小米请假回去办了婚礼。蜜月过后,小米马上要赶回工地,送别之际,新娘目光坚定的对小米说,“跟着中国电建好好干,我们都会在后方支持你的!”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照片/提供:樊庆钟
文字/编辑:钟洪明 李 莎
别急着走,记得这里点“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