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是一种跨越承载的工程结构,也是开放共享的公共建筑,它是形式多样的人文景观,更是沟通交流的有形渠道。但是,人们往往“知桥”又不够“识桥”,从而忽略了对桥梁的保护。桥梁也是有寿命的,为一些早期建设桥梁开展延寿的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2020年底,一份看似并不起眼的项目设计施工总承包中标结果发布在了湖北襄阳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上。襄阳市改变了以往各所属市县负责的零散施工做法,计划通过3年努力,采用“打捆”统一招标的方式,引进专业公司负责全市的危桥改造项目,消除现有全部危桥。
1991年,二航局在湖北黄石长江大桥打响了进军桥梁市场的“第一枪”后,先后建造了20座“世界第一桥”,被媒体誉为“中国建桥梦之队”。名声在外的二航局,就这样被襄阳市“盯”上了。
“所有危桥分散在襄阳19774平方公里的11个市县区范围,总共包含了328座桥梁最远的一座危桥离神农架仅3公里。”在二航局项目负责人丁顺文看来,最难的不是改造施工,而是对项目每一座桥的精准“把脉”。
被誉为“千湖之省”的湖北,水网湖区密布,加上襄阳市大片农村地区的人工灌溉沟渠,在这里形成了“桥和人相依,桥和景携手”的景观。但承载了几代人集体记忆的桥梁早已经不住岁月的侵蚀和长期的荷载,成为当地村庄中最凶险的所在。“很多桥都是砂石加实心梁板组合而成,桥墩有的可能都烂掉了!”丁顺文说,情况远比想象的更糟。
二航局的“诊疗师”们深知每一座桥梁所承载的历史意义,但是会同设计院一起进行诊断后的结果来看并不理想。其中,必须拆除重建的就已经达到了210座。根据检测情况和相关标准,对于那些能就地加固保留部分原始初始面貌的桥梁来说,选择结构性加固成为了消除安全隐患和留住乡愁的最好方法。
由于桥与桥之间距离太远,尤其是村路更是狭窄,时间大都耗费在路途上,一天下来只能检查三、四座桥,生产进度以及现场安全等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管理模式不仅消耗精力,还大大增加管理成本。”丁顺文每天要驱车几百公里在襄阳各县区奔走,巡查桥梁施工情况。
于是,利用“互联网+IOT技术”打造的智慧工地管理平台,现场“电子眼”和一个监控中心构建的“实时管控网”开始在项目管理中发挥威力。通过在施工现场安装监控,再通过特定的软件系统将画面传输到监控中心的大屏幕上,可以实时查看“千里之外”的施工现场,以数字化技术赋予智慧工地新的活力。
此时,坐在智慧操作台前的项目生产副经理张方杰迅速将画面切换到宜城工区,屏幕上多角度呈现出现场工人们正在振捣混凝土,一旁技术员进行指挥,动态画面通过网络清晰回传,多组数据展现在智能大屏上。“几百名工人穿戴着智能化的监控设备分布在襄阳的各个区域,我们正全面实现人员管理的信息化、生产管理的智能化,安全高质高效地推动项目建设。”丁顺文表示。
改造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2021年8月份,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席卷襄阳,山洪携沙裹泥直接冲垮了二航局正在施工改造的黄冲桥,周边4000多村民出行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情况紧急!丁顺文和团队在第一时间将事情上报给上级政府部门。经过全面摸排,二航局在了解到除了黄冲桥被冲毁之外,宜城市还有十方院桥、王家寨桥等其他6座桥梁都在这一场洪水中消失,数万村民出行严重受阻。
襄阳市交通局委托二航局尽快修复这些受损桥梁。虽然除了黄冲桥,其它几座桥梁都不在二航局襄阳桥改项目负责的桥梁库中,但是项目部领导班子召开紧急会议并报上级同意后,果断接下了这一任务。
就在黄冲桥被冲毁后的第3天。项目部成立了党团员应急抢险队,由项目负责人牵头,多次到现场进行严密实地勘察,并组织召开桥梁施工设计方案讨论,根据每一座桥梁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方案设计。“为及时了解桥梁的实时动态,尽快敲定施工方案,不少突击队员甚至住进了黄冲桥旁边的活动板房里”,丁顺文回忆起这段经历仍十分激动。接连几天,雨水依旧不断,他白天组织工人准备进场施工,凌晨一两点和队员起床查看水位以及水堤的变化情况已经成为了常态。夜以继日!最后在项目部的统一组织和调度下,数十台设备和几十名施工作业人员同时进场,日夜施工,一座座梁桥快速动建。
“你们修桥铺路,真的是在积德”,村支书孙克龙站在村头,看到专业的施工作业人员和设备,脸上不禁露出了久违的喜悦。
2022年1月20日,新的黄冲桥顺利完工。从“建桥者”到“诊疗师”,这群建设者执着奋进实现的又一重身份。在工程领域不断开拓进取,建的是惠民生的“连心桥”,搭起的更是百姓的健康桥。
2022
来源:五分公司
作者:尹旺 赵松山
行者无疆,百年二航
微信
抖音
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