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航点击上方「」可快速关注 盛夏的武汉,城市好似一个巨大的蒸笼,连呼吸都裹挟着灼人的暑气。三公司武汉管廊项目副总工程师邹德乾望着已贯通的管廊,脑海中忽然闪过初到江城时的模样。
那年,三公司会议室冷白的灯光下,“向市政领域进军”的号召,像块石头“咚”地砸进他心里。那会儿他对市政工程非常陌生,但心里那点想挑战的火苗,终究盖过了犹豫。“我去武汉!”短短四个字,却透着股子闯劲,他成了第一批来光谷拓荒管廊项目的人。
项目刚组建时,人手非常紧张。作为两条管廊的施工主办,他一边要快速吃透市政规范,一边要扛起工程部管理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和最初的期盼一般沉重。当工地的喧嚣在深夜归于寂静,他房间里的那盏灯总是倔强地亮着。
“单轴抗压强度6到28.5兆帕,超出行业5兆帕岩石的标准值。加上管廊上方12条既有管线,最近距离仅有0.8米,稍有不慎,极易引发管线破裂问题!”面对项目复杂特性,邹德乾眉头紧锁。会议室里,业内权威专家的一句“传统矩形顶管技术在这里寸步难行,如同在岩层绣花。”更是当场给建设团队浇了盆凉水。“如果非要在石头上绣花,那我们就绣出一朵给它瞧瞧!”邹德乾紧攥起拳头,不服输的劲儿推着他,要打一场“技术突围仗”。
那段日子,他和团队四处查阅资料文献,一次次作业工艺优化,一场场数值模拟试验,失败、推倒、重来……就这么磕了300多个日夜。邹德乾与技术团队琢磨出“岩石地层超前钻孔扩挖+复合式多刀盘掘进”工艺,终于把破岩覆盖率提升到了95%以上,凭借着智慧和韧劲儿,凿穿了“单轴抗压强度不超过5兆帕”的金科玉律。当大家伙儿看着顶管机在地下5.7米深处“零事故”穿过去,比计划还提前了23天,那股子高兴劲儿,就好像真的在硬邦邦的岩缝里凿出了一朵花。
施工技术的坎儿刚迈过去,二次经营的挑战接踵而至。看着计合部的同事急得团团转,邹德乾心里明镜似的:“咱们工程人,不光得会看图纸,还得会算账本!”深夜的灯光下,陪伴他的不再是熟悉的图纸,而是密密麻麻的数字与条款。
“得再想想办法!”很快,邹德乾意识到,一人提供的帮助终究有限。于是没过多久,项目部“算量特训营”悄然开张,通过内部商务管理、成本核算专项培训,他带着一群技术上的硬汉子,练出了“技术+商务”两把刷子。之后的日子里,审计、设计、业主单位也总能看到邹德乾来回跑的身影,当矩形顶管变更成功计量,他笑着放下计算器,那轻松劲儿,仿佛卸下了千斤担子。
今年五月,武汉光谷地下管廊主体全线贯通,那一刻,工地上的欢呼声几乎要掀翻房顶。邹德乾跟着大家一起走向刚刚打通的顶管入口,心里已经开始盘算起了机电安装工作。这些管廊工程的“守望者”,要让钢铁铸就的城市动脉“活”起来,把水电送往千家万户。
素 材 | 《筑港报》
供 稿 | 王子瑞(三公司)
责 编 | 黄 宁
校 核 | 潘祚声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