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阔的汉江上,河谷汉江公路大桥(以下简称“河谷大桥”)正是一派火热的施工场景。这座跨江大桥的建成,将彻底结束两岸来往用船渡的历史,备受两岸百姓关注。建设者们克服重大难关,当下正朝着合龙节点掀起大干热潮。
由一公司承建的河谷大桥项目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大桥连接老河口市城南开发区和谷城县城关镇吴家营村,全长约8.5公里,采用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80公里,主跨为200米斜拉刚构桥,属跨越汉江特大型桥梁。
河谷大桥主墩基础区域地质条件复杂,难题层出不穷,长期采砂使得河道里的卵石特别多,要想将钢板桩穿过漂石层打入到设计深度的砂岩层,采用传统工艺几乎不可能做到。
2019年12月,河谷大桥正式进入水中承台施工阶段,如何在卵石层上建大桥?这不仅是国内罕见的难题,更是横亘在河谷大桥建设者们心中的第一道难关。
“传统的液压锤重达200吨,可就算这样也很难穿透河面下的漂石层。”项目负责人钟祺有着丰富的施工经验,可这第一关也让他犯了难。常规工艺均无法使钢板桩顺利穿过漂石层并进入一定深度的砂岩层。钟祺带着团队查阅大量资料,对国内外相关工程进行研究,经过多种方法试验,最终决定采用旋挖钻引孔卵石层,在卵石上钻孔将其穿透,同时在不扰动砂岩层的情况下,用砂将孔填充,保持其稳定性,并采用静压植桩技术。这样既排除了卵石层难以插打的困难,又能保证不扰动桩底基岩。这项钢板桩围堰的施工课题获得了中国公路学会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并被鉴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然而,新困难不期而至。
2020年7月,汉江即将迎来一次“超长待机”的汛期,大桥位于汉江主河道,汛期水位上涨如果超过临界值,主桥施工作业就无法进行。“我们必须在主汛期来临前让23号、24号承台‘抢’出水面。”钟祺回忆说。
23号、24号承台都位于汉江中,如果“抢”不出来,将会对施工便桥、钢围堰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坏,要想全力打好“出水”攻坚战,就必须抢在主汛期前完成主桥施工、拆除河道内的施工设施、保障汛期正常泄洪和主桥安全。
一刻不停,钟祺带领团队积极调配资源,迅速启动防洪度汛应急预案,全面展开“5+2”“白+黑”施工模式,分秒必争推进承台浇筑施工。“抢工期时,项目管理人员与上百名工人坚守阵线,士气空前高涨。”钟祺回忆说。项目部建立了严格的管理体系,制定奖惩措施,各项工作都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进度。与此同时,主桥两侧的钢栈桥上,水位观测员定时定点对水位上涨情况进行监控监测,做好大桥每日的“健康体检”,为随时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做足应对准备。
最终,在项目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历时90天的艰苦奋战,河谷大桥在主汛期到来之前安全完成23号、24号“出水”施工,并平安度过汛期,终于在汉江里站稳了脚跟。
截至发稿日,河谷大桥项目桥梁下部结构已施工完成,主桥上部结构已完成85%。经过大战历练的项目团队,紧密协作、团结一心,现场施工生产高效有序。
河谷大桥建成后,河谷两地车程将缩短至10分钟,对加快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