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早八点半前和下午五点后,李雪涛的工位多数时间是闲置的。桌上的水杯空空如也,矿泉水瓶零乱地摆放,窗边的虎皮兰也耷拉着脑袋诉说着怠慢。他不是在现场协调,就是在开会磋商。
如何在“老”与“新”的碰撞交融中把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好,是李雪涛一直探寻的。而我,也试图透过“中流击水的模范先锋”、“拼搏奋进的责任担当”、“甘于平淡的奉献者”这些既有标签,探踪他故事里的“老”与“新”。
老信条
VS
新专业
时间如河,电仪专业出身的李雪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扎进河床,立为电仪专业的明灯。从福清转战田湾,他带头冲锋,先后带领团队完成了3、4号机组500KV倒送电、4号机组220KV倒送电、5、6号机组主控室可用等一个又一个重大工程节点。
凭借对专业的精通和卓越的执行力,李雪涛得到了项目部领导和业主工作接口领导的共同认可。田湾5、6号机组建设期间,他接受调遣,所管专业扩展至机械、管道、通风等多方面。
面对全面安装施工管理的考验,李雪涛延续他的老信条“安下心,扎下根”,认真梳理各项协调接口,调整人员合理分配业务。如何带领团队及各接口单位按期实现工程节点,形成“劲儿往一处使”的工作格局,是一个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为此,他率领团队通过跨单位、跨专业的组织形式,以座谈会、专题会等方式,把握现场工程管理节奏,既保证了施工安全质量又加快了工程进度。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冲着往前干,没有人躲!”“5、6号机组主控室提前计划上百天可用,当时确实很有成就感!”说到这,眉毛在李雪涛额头上飞舞,嘴巴咧起,眼神里溢出自豪,似春风中的涟漪,一圈圈地沿深厚的眼角漾起来。
老原则
VS
新项目
在舒适、躺平和求索、坚守之间,李雪涛的选择是毫不纠结的,他没有丰沛的表达,却用十余年的行动,贯彻自己“认真负责 坚定执着”的老原则,老项目如此,新项目亦是。
在接手田湾蒸汽供能项目质量安全部之初,李雪涛就合计着怎么快速适应,把工作做得不落窠臼。
新项目意味着管理模式不同、体系不同、接口单位不同;新起点意味着管理思路要改、管理体系要改、接口模式要改。面对项目无前期经验参考、工期紧、任务重的困境,李雪涛打出“组合拳”。他与同事积极组织多方提前策划,积极梳理开工先决条件,陆续完成人员资质审查、工机具检查、材料到货、图纸程序方案发布方面的准备工作,同各方建立了流畅的协同运作机制,保障了项目设计、采购、施工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克服了运行管理区域施工难度大、要求高等诸多难题。
即便在疫情下的田湾,这个以“认真负责”著称的人,他的每一个细胞都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转动着。担心小区有疫情被隔离不能正常上班,他主动申请住进单位宿舍,确保盯紧现场进度,更是一人承担了蒸汽供能项目的现场协调运转,获得项目部领导同事的极大认可。
老本色
VS
新身份
正如《百年孤独》提到的:“只有用水将心上的雾气淘洗干净,荣光才能照亮最初的梦想。”李雪涛从业以来,未改初心,不改本色,他待人以诚、与人为善,勇于担当、善于作为。
“从没见过李科发火,我们有问题找他帮忙,他一定是不遗余力的,有困难他跟我们一起克服,工作中遇到这样的领导,真是幸运。”前科室员工如此评价他。
“觉不觉得自己是劳碌命?我们私下对你都爱用‘黄牛’来形容。”“工程人的状态不都是这样的吗?可能我习以为常了吧。”回答中惊讶略带羞赧。
担当是一种低调的能力。多年来,李雪涛练就了硬脊梁、铁肩膀和真本事,苦干实干从未懈怠。他会为了解决一个棘手问题,不停复盘,疏通脉络,直到找到解决方案;他会为了保一个节点,跟团队通宵达旦到最后一刻。
46岁的李雪涛在20余年的职业生涯里被“书写”过多次,我试图探寻的“新”故事似乎并不新。
我们总是试图写最新的故事,描摹时代精神最新的样貌。而李雪涛身上刻画着的,是“老”核工业人的精神世界,投身核电二十余载,他一直与核工业精神同频共振,看似喑哑黑白,却映照着斑斓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
? end ?
供 稿 | 田湾项目部
图/文 | 郝琳琳
责 编 | 吴子涵
强核报国,创新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