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工程机械CCM|2022中国高空作业设备产业十大趋势

2022-04-01 19:08:06浏览:712 来源:工程机械CCM   
核心摘要:2022中国高空作业设备产业十大趋势


2022中国高空作业设备产业十大趋势


01
趋势一

2022年,中国依然是全球产业增长最大的驱动力

从外部公布及行业咨询的数据可以粗略计算,鼎力、徐工、临工、中联重科、星邦、山河智能、柳工以及三一等国内主流高空作业平台制造企业2022年的规划产能已远超27万台。其中剪叉式产品规划产能超过22万台,臂式产品规划产能约5万台。加上国际品牌中国工厂的产能,行业总计规划产能超过30万台。从数据上来看,中国将毫无争议地成为全球最大的高空作业平台生产制造基地。
不止如此,按照出口量占比30%、产销转化率90%计算,2022年国内市场销量预计为189000台,同比增长62.4%,销量和销量增幅继续位居全球之首;国内高空作业平台市场保有量有望突破55万台,几乎与全球保有量最大的北美市场相当,年增长率超过50%;预计出口81000台,同比增长185.2%。
由此可见,在国内外主要制造商完成2022年既定产销目标的情况下,中国仍将是全球高空作业平台最大的增量市场、保有量最大的市场之一,以及最重要的产品出口国。


02
趋势二

产业分化加剧,

企业之间开启全方位实力比拼

中国高空作业平台行业,好比一场刚刚鸣枪的比赛。百舸争流千帆竞,有领跑者就有跟随者;有追赶者、黑马,就会有落后、掉队,甚至是出局者。
经过了五年加速跑的中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制造商和租赁商的队列和排位不断更新变化。第一轮激烈比拼后,领跑者初现,但一时领先并不能意味着永远的、绝对的领先。第一阵营短期内还会处于胶着状态,任何一家企业的懈怠,都会丧失开局的大好势头;而掉队者或是出局者,将出现在第二阵营以及在边缘游走的企业当中。
中国高空作业平台产业,如果说上一轮拼的是先发优势,是爆发力或冲击力,那么接下来考验的是制造企业在研发生产、国内外营销、后市场服务、品牌地位甚至融资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实力,考验的是租赁企业在资产运营效率和成本管理、现金流风险管控、客户体验、数字化转型、安全交付与使用,以及品牌影响力等全方位的核心力量。
在新一轮比拼中,企业只有统筹全局齐头并进,才能持续领跑,巩固并拉大优势。单一方面的发力,已经不足以确保长期的优势;“木桶效应”的任何短板或薄弱环节,都有可能减缓前行动力,阻碍企业目标的达成。

03
趋势三

马太效应将更加显著,

成为行业领军者至关重要

马太效应的思想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在商业世界,“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产业,以及产业中的每家企业。
对于工程机械产业,以及更为细分的高空作业平台产业,亦是如此。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产业的积聚效应越来越明显。优质的产业配套资源、头部客户资源,优秀的人才、甚至是优良的资本,都在向强者聚集。由此,强者,更强。
一如工程机械行业巨头卡特彼勒、小松、日立建机,又如近些年快速崛起的徐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临工集团、柳工等,再如高空作业平台产业巨头捷尔杰、吉尼,都是马太效应下的最大受益者。
成为行业领军者,成为细分行业领军者,至关重要。
对于高空作业平台制造企业来说,只有进入行业前十、才有资格成为领军者;只有跻身产业前五、前三,才有能力成为领军者。
而对于租赁企业,只有成为所在区域市场的前五、前三,即全国前100-200家企业,才能享受到领导者的更多红利,才能保证现在“所有的”不被夺去。

04
趋势四

国际巨头:

中国战略,也是全球战略

全球高空作业平台产业国际巨头,早已将中国看作是全球棋局中的重要部分。早在2008年,通过在中国投资建厂,捷尔杰和特雷克斯就坚定了在中国长期发展的决心,也由此收获了国内租赁行业发展的第一波红利。
但,中国市场,变化总是比想象中来得更快、更猛。相对于中国挖掘机品牌的赶超,高空作业平台的国产替代,仅用了不到五年时间。对于国际品牌来说,这并不是好消息,却是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市场竞争是残酷的,但竞争让企业变得更加强大。
近些年,不难发现,或快或慢,国际巨头正在转向。中国业务板块已不止被定义为单纯的销售市场,中国战略已逐步升级为全球战略的重要部分。
国际品牌的中国制造基地,在其全球制造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平衡、协同,甚至是主导作用,尤其是在疫情影响下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产能空档期。在本地化制造之外,很多国际品牌的产品研发设计职能也来到中国,更多生发于中国的全球化产品线,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战略的内涵。
但这些,还不够。面对快速崛起并走向海外的中国制造商,国际巨头还需要以全新的思路和行动构筑全新的护城河。在持续引领技术创新的同时,通过推动在中国的全球化采购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在产品、研发、制造、流通等方面打通中国与全球其他地区的通道……这些,都是接下来可行的工作。
国际巨头中国战略成败的关键,并不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组织内部。如何依托中国战略向原来的自己发起挑战?如何将中国战略融入全球战略并有力执行?如何通过中国战略撬动全球战略甚至重塑全球产业生态?这些都需要国际品牌思考。

05
趋势五

国际化,

将成为中国企业跻身世界级的关键

过去几年,中国工程机械产品走出去势头不减。尤其是近两来,伴随几家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巨头挺进行业前三、前五,国际化更是被上升为“主战略”。
对于高空作业平台产业来说,国际化更是必行之举。一方面,全球市场的重心依然在欧美等发达市场。据不完全统计,不受疫情影响、不计中国国内市场,全球高空作业设备(包含伸缩臂叉装车)产业规模约为2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00亿元);虽然增长迅猛,截至2021年底中国的行业规模只有不到250亿元(约合35亿美元)。对比之下,轻重缓急清晰可见。
另一方面,国内市场进口产品的加速替代、国际市场的不断突破,极大增强了中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信心。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品牌国内新机市场占有率已突破90%;产品出口形势同样喜人,2021年全行业共计出口高空作业平台43742台,同比增长140%。
更重要的是,在高端市场直面国际领军品牌,满足欧美成熟设备租赁商和终端用户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将对提升中国产品的全球竞争力,颇有助益。找准国际市场定位的中国品牌,甚至有可能成为国际高空作业平台市场的主流。
从内外部动力来看,抢滩国际市场,是中国高空作业平台制造企业迈向世界级的关键。至于国际化路径和行动,海外建厂、跨国并购、加大营销网络布局、打造本地化团队等,都不乏是中国企业的选择。

06
趋势六

技术领先,

将打破行业同质化竞争局面

与汽车行业一样,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在电动化、数字化、智能化、5G等新技术加速落地的大背景下,工程机械行业,尤其是高空作业平台这样的细分产业、新兴行业,正在迎来千载难逢的第三次产业革命。
不同以往共享工程机械产业供应链体系,随着产业规模壮大,现阶段,国内的高空作业平台制造企业获得愈发充足的全球化、本地化配套资源,在众多新技术、新解决方案的加持下,拥有了打造自身产品标签和技术路线的选择权。
但是现实却并不尽如人意。新产品、新技术,从想法到行动,从行动到结果,需要更多时间的沉淀和市场的培育。当下中国市场依然占据上风的价格竞争、份额竞争,依然是阻碍技术跃升的最大绊脚石。
而对于目标成为行业领跑者的制造企业而言,面对愈发严重的产品同质化现象,技术领先一定是最佳的发展路径之一。找准产品定位,将核心配套供应商的技术和解决方案付诸实践(而不是临渊羡鱼),快速推动新产品投放市场,成为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行业标杆和引领者,将是行业和企业价值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07
趋势七

电动化,

高空作业平台产业下一个战场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非道路机械最新排放标准即将全面实施的大背景下,电动化正成为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最重要的产品战略。
相对于其他工程机械产品,高空作业平台的电动化进程要早得多,电动化率也明显高得多。行业人士预测,未来五年,国内高空作业平台的电动化率有望达到75%,甚至更高。
过去几年,在头部制造商的大力推动下,电动化产品正在成为行业大热门。现阶段,国内主流制造商均拥有了系列化的高空作业平台电动化产品线。2022年,电动产品尤其是电动臂车,将成为制造企业重点的布局。
虽然现阶段电动化产品对于增加租赁收入贡献并不明显,但其前景和空间是完全可以预见的。随着国内成品油价格上涨、供给趋紧,重点城市环保政策法规及相关举措愈发严格,电动产品之于柴动产品的特点与优势,将逐步得到租赁商和终端用户的认可和接受。
从配套供应商的角度来说,来自汽车等行业成熟的电池、电驱动、电控部件和系统,早已整装待发,可以随时植入中国高空作业设备产业供应链。
中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电动化产品的引爆点已经临近;毫无疑问,2022年开始,制造企业将在电动化上角力。

08
趋势八

伸缩臂叉装车、车载式高空作业平台,

将成为行业的热点

截至2021年年底,国内主流高空作业平台制造商大都已经实现了自行式高空作业平台产品全系列化布局,无论是剪叉式还是臂式,无论是柴动还是电动,产品基本能够覆盖国内市场对于工作高度和工作范围的大多数需求。
对于目标成为全球产业前五前三的中国制造商而言,显然高空作业机械产业版图中的自行式高空作业平台已经实现了阶段性突破和成长,但从广义范畴来看,还有更多类型的高空作业产品线,等待大力开拓、深度挖掘。
风靡于欧美建筑、工业和农业市场的伸缩臂叉装车,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相比之下,伸缩臂叉装车拥有几乎1.5倍于自行式高空作业平台的全球产业规模;对于伸缩臂叉装车,国际市场的广阔空间,以及国内市场有待开发的巨大潜力,必将吸引中国制造商投入更多的资源。
此外,车载式高空作业平台,是又一个重要的高空作业产品线。虽然规模体量不及自行式,但同时作为专用车范畴的车载式高空作业平台极具想象空间。近些年,全球产业重要的并购整合,大都指向了车载式高空作业平台。而在中国市场,电网、通信、城市亮化、园林绿化,以及租赁等行业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将推高车载式高空作业平台的热度。

09
趋势九

中国市场将孕育更多定制化应用的高空作业产品

在建筑、工业、能源、基建等领域的建设体量、规模、速度、质量,中国已经赶超欧美。这个全球最大的建设市场,正在吸引更多世界先进的产品和技术应用,甚至催生更多独有的产品应用。
中国高空作业平台产业,在通用产品之外,过去一年热力值最高的高空作业产品,当属高空作业吸盘车。通过在高空作业平台的臂架上加装玻璃或大理石吸盘专用属具,实现对玻璃幕墙安装的技术和工艺变革,可以说,在全球范围,这样的产品应用绝无仅有,为中国首创。
在高空作业吸盘车的玻璃幕墙成功应用之外,路轨两用高空作业车在轨道交通领域、绝缘臂高空作业平台在国家电网都开始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推广应用。
诸如此类经过全新开发设计或技术改进或添加特殊功能,针对某些特定应用场景的定制化产品,还会出现更多。
要知道,高空作业平台在无人自动驾驶或远程遥控状态下完成特定工作,已经成为现实。
只要理解高空作业应用需求,做到降本增效,依靠跨领域、跨学科的产品和技术深度融合,制造企业就一定能够找到最佳的高空作业解决方案,开创定制化产品应用的新蓝海。

10
趋势十

三一,将成为中国高空作业平台产业最大的变局者


中国高空作业平台产业,正在因综合工程机械制造商的入局,而发生一系列改变。换言之,高空作业平台产业,已经由一个细分领域扩展到全行业的比拼。
中国高空作业平台行业参与者,除鼎力、星邦等专业化企业,过去5-6年的“后来者”当中,几乎全是综合型工程机械制造企业。
在行业和市场的关注与期待中,2022年2月18日,三一高空机械装备有限公司在浙江省湖州市注册成立,标志着三一也开始在高空作业机械产业板块发力。
无论在工程机械行业哪个细分产品领域,三一都不甘只做一个搅局者、跟随者。挖掘机、混凝土机械、移动式起重机等产品市场,三一“要么不做,要做就做行业数一数二”,目标坚定,行动果决。
早在多年前,高空作业平台就被三一视为与装载机、重卡和塔式起重机同样重要的战略产品线。但,由于多方因素交织,迟迟未能付诸行动。
同徐工、中联重科以及临工等综合型工程机械制造商一样,启动之时,三一虽并不具备先发优势,却拥有谋定而后动的机会。要知道,即便是充分竞争的中国装载机行业,三一依然找到了切入口。
对于格局并不稳固的中国高空作业平台行业,拥有强大集团背景和品牌势能的三一,极有可能成为市场份额的有力争夺者。同时,依靠完善成熟的供应链、产业链,快速搭建高空作业机械产业发展所需的配套体系,对于三一来说,并不难。最后,国际市场也是其平等竞争的广阔舞台。
你在乎,或是不在乎,三一还是来了。

文章出自AWP《高空作业平台》

“”

全球工程机械产业的全媒体平台

( 转发朋友圈~)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吊车出租)
下一篇:

【三局建筑】工程人的节日|立秋,开启一场收获之旅!

上一篇:

长江1020汽车起重机和柳工200汽车起重机哪个好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