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作为施工企业,即使我们工程干得再好,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前面所有的努力都将功亏一篑,化为泡影。安全生产攸关企业生死存亡,虽然我们在多种场合反反复复强调,但是安全生产“最后一公里”却迟迟难以打通,甚至成为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打通安全生产“最后一公里”所涉及的因素众多,既要抓好党建、生产、技术、设备、奖罚、分包等工作安全效能发挥,还需各个部门、各环节的协同发力,才能将安全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打通“党建—安全”的最后一公里
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针对安全生产的短板、弱项、薄弱环节和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充分强化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核心作用。
一是将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定期专题研究部署安全生产的重大事项,结合党史学习、理论中心组学习,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做到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牢记历史赋予我们的安全使命,始终谨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安全生产,并将理论在施工一线转换为工作实践,解决各类突出问题,打通安全管理的难点、痛点和堵点。
二是基层党支部要将党建工作与安全管理深度融合,把安全职责与党建工作紧密联系,把安全执行力作为党建工作的落脚点之一,全体党员要提高自身站位,主动担当,认领安全职责,签订红色“安全责任状”,将“党员身边零隐患、零违章、零事故”与争创“党员先锋岗”活动进行结合,划定“党员先锋岗”责任工区,组织党员深入项目一线,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参与安全检查和隐患治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打通“党建+安全”的工作壁垒。
三是要大力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培育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在企业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要积极借助强有力的党建宣传网络,将安全文化打造为企业的一块优秀品牌,把“安全第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安全常识等软知识传递给全体员工,确保入脑入心,形成潜意识的习惯行为。
打通“生产—安全”的最后一公里
生产始终是项目所有措施执行的关键环节,也是项目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的关键枢纽,更是成败的重要一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技术人员力量无法完全匹配业务扩张,假如盲目地抢工期、赶进度,那带来的安全风险将成为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肠梗阻”。我们必须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完善施工流程,优化施工工艺,匹配合理资源,从根本上解决好制约生产与安全的不平衡状态。
一是优化施工计划,做到科学合理。施工计划必须与安全措施同谋划、同部署、同安排,绝不能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尤其是工序转换、关键节点、重要时期,要编制详细的工作任务实施细则,补充完善配套安全措施。
二是完善资源配置,确保匹配合理。我们必须统筹考虑制约正常施工的管理力量、劳动力、材料、机械、安全设施等,只有所有因素、环节控制到位,资源匹配合理,才能确保安全生产平稳可控,正所谓“抓生产就是抓安全生产”。同时,我们必须合理安排管理和作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做到上下班步调一致,杜绝无人监管、擅自施工的违章行为。
三是做好关键工序作业安全条件确认和工序转换验收检查工作。作业前,工程、技术、安全、设备等相关人员必须参与安全条件验收,逐项验收、逐条销号,确认好各类安全措施是否落实到位,要坚决做到“条件不具备一律不开工、设备不达标一律不进厂、现场不安全一律不作业、管理不到位一律不放过”。工程质量的好坏与安全生产也是密不可分的,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许多事故的发生都是质量缺陷、质量问题造成的,例如江西丰城发电厂“11·24”冷却塔施工平台坍塌就是典型的因为混凝土强度不足违规拆除模板导致的一起教训惨痛的特别重大事故,我们必须抓好质量验收、工序检验,使每一道工序都处于受控状态。
四是决不能盲目的压缩工期。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理性看待工期压缩所带在的潜在安全风险,科学规划施工布置,合理安排施工人员,绝不能盲目的抢工期、赶进度,忽视安全措施,否则这必然会给企业酿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打通“技术—安全”的最后一公里
专项施工方案是确保施工安全的基础,施工工艺和安全技术措施是保障生产安全的灵魂,方案执行到位是安全管理的核心关键。2020年7月,交通运输部公示了第一批《公路水运工程淘汰危及生产安全施工工艺、设备和材料目录》,明确指出严禁采用危及安全施工的工艺、设备和材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用科学、先进、安全、经济合理的工艺方案。
一是方案必须具备完整性、可操作性、可执行性。方案编制必须与项目实际和分包队伍能力相匹配,方案不能空谈施工工艺,对安全技术措施避而不谈或一味照抄照搬,也不能一味的追求“高大上”,再先进的方案落不到现场都是空话,我们必须确保方案能真正在现场实施。因此,方案措施的制定必须科学合理、贴合实际、清晰简洁、直观易懂、便于执行。
二是做实技术安全交底,筑牢技术安全防线。交底内容必须联系工点实际,围绕风险识别、安全控制措施和应急处置等方面组织开展,三级交底的内容必须要经过项目总工审核、安全总监提出合理化建议后方可定稿实施,交底必须与工点作业环境紧密结合,坚决不允许“半页纸”“空话套话”等无实际内容的形式化安全交底。新业态、新领域的项目要与传统项目区别对待,必须进行“提级管理”,项目总工亲自组织开展三级技术安全交底。另外,为了便于一线作业人员更加清晰的掌握方案,我们可以采用“三维建模+可视化”的交底手段。
三是狠抓方案执行落实。不少施工队伍在方案执行、落实过程中存在“重工艺设备、轻安全措施”的现象。项目工程技术和专职安监人员必须要了解方案,制定“方案执行检查清单”,组织开展检查工作,逐项措施对照检查,严禁擅自更改施工方案。
打通“设备—安全”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以来,国内因大型设备和特种设备违章、违规作业导致的事故多发频发,是安全事故发生的重灾区。特种设备管理在安全管理中占有非常大的份额,尤其是在企业“轻资产化”转型后,大量的外租、外协设备进入成为我们管理的重点、难点,我们必须将外租、外协设备纳入企业“一体化”管理,绝不能“以包代管、包而不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各类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是严把设备“进场关”,严禁老旧、淘汰、带病设备入场。项目要与分包队伍提前沟通,明晰设备安全管理需求清单,签订进场设备安全合格承诺书。必要时,可安排设备管理人员要提前到分包队伍设备存放点或使用点进行“预查看、预验收”工作,清楚掌握设备整机安全状况,防止出现违规设备进场后退场难的现象,从源头杜绝违规设备入场。
二是严把设备管理“操作关”,设备管理、操作、指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定人、定机、定岗位,积极采用特种设备人脸识别系统,严禁擅自将操作手柄、控制台移交未持证的非专业人员。
三是严把设备管理“智能关”。升降机、塔吊、架桥机等大型设备必须安装安全监控设备,对违规违章行为进行限位保护,对不安全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保障设备运行安全。
四是严把设备管理“退场关”。设备使用结束后,要及时结算清退,及时签订退场协议或设备退场确认单,不能单纯的发出设备退场通知单,必须确保设备及时离开施工一线,防止出现退场设备管理脱节或空挡。
打通“奖罚—安全”的最后一公里
重奖重罚是安全管理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事故问责时,要杜绝“情有可原”“下不为例”“法不责众”的现象。我认为,抓好安全工作就必须做到“不讲情面、不留余地”,针对安全生产的违法违纪行为必须露头就打,顶格处理,严抓重罚,从严、从实、从快处理,真正触及责任者的疼处、痛处,提高违法成本,加大处罚力度,这才能使管理人员产生敬畏心理,自觉履职尽责。
一是大力彰显正向激励作用,树立典型、先进、样板,我们必须要通过大额度奖励来鼓励钻研,创新安全措施,不断补充完善运行体系,形成良性循环。
二是执纪问责必须精准,抓企业的“关键少数”固然没错,但我们必须查清事故原因,严格对照岗位责任清单找准责任主体,对履职不到位的个人和单位,必须按照“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的进行从严、从重处理。
打通“分包—安全”的最后一公里
建筑施工的特点决定了工作管理的粗放性,叠加农民工素质层次不齐的因素,导致分包队伍管理难度大。完全可以说,分包队伍管理是打通安全管理“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和核心。抓好分包队伍管理就可以抓好安全生产,抓分包管理就要从抓队伍体系建设、负责人安全意识、班组安全、产业工人培养等方面入手。
一是安全体系延伸至分包队伍,真正将队伍安全责任压实。优化完善《劳务合同范本》,进一步量化队伍安全职责,形成安全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促使队伍由“被动式”管理向“主动式”抓安全转变。
二是强化实名制管理,做实全员安全管理工作。我们要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增强工作实效,抓好全员实名制管理。我认为,农民工进场必须要遵循如下流程:合约部明确劳动力配置需求——工程部第一手掌握进场人员信息并移交办公室——核查劳动合同并安排健康体检后,合理安排驻地后移交安全管理部——组织开展岗前三级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合格后移交工程技术部——组织开展三级安全技术交底返回现场——进入施工现场正式施工——每日开展班前班后教育——相关部门开展经常性教育、交底、风险告知工作——合约部定期开展关键人员履约检查,形成闭环管理。
三是强化班组建设,积极培育产业工人。管理人员必须懂得换位思考,抱着服务的态度,自觉地站在产业工人的角度看待问题,给予他们充分尊重,深入驻地一线,合理安排,避免返工,主动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安全问题,我们绝不能因为队伍没有完全听从我们的管理而抱怨,更不能因为他们不听从管理就听之任之,我们要不厌其烦,坚持原则,坚守底线,多想办法,多处举措获得产业工人的认可和支持。我们可以把安全积分与争创“平安班组”活动进行深度融合,通过积分活动调动班组积极消除隐患、保障安全的主观能动性。
四是丰富班组活动,增强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项目必须高度重视班组文化建设,通过建设幸福小镇,完善配套休闲设施,增强职工幸福感和归属感,培养其“主人翁”的意识。同时,要配套设置产业工人夜校,不宜填塞式的灌输安全知识,要重点从素质教育、安全知识、责任意识等方面开设课堂,设置安全类趣味游戏,不断提升主动学习的热情。
安全工作涉及企业全经营周期管理的方方面面,与我们每一位员工都息息相关。然而,再好的方针政策都要有人去落实,否则就如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及。只要我们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切实提高认识,明晰本职工作安全生产职责,用心去执行落实、履职尽责,企业安全管理“最后一公里”便自然而然通畅无阻了。
供稿| 萌兴公司 高培超
编辑| 侯利 刘养科 审核| 曹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