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产业迈向深远海的距离再次被拉近。
12月10日,由中国海装牵头自主研发的“扶摇号”浮式风电机组浮体平台,在黄埔文冲成功下线。
据了解,“扶摇号”配备6.2MW抗台型I类风力发电机组,机位点平均水深达65米,是国内首台深远海浮式风电机组。同时,采用三叶片、上风向、变桨变速、三级齿轮箱增速、永磁发电机+全功率变频器的技术路线,具有高发电量、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集成性和高可维性等特点。中国海装申报的“海上浮式风电装备研制”项目成功立项,该项目是国内首个国家层面的浮式风电样机项目。同时,获批投资15960万元,也是工信部重大专项历年支持项目中金额最大的风电装备研发项目。
2021年12月10日,中国海装“扶摇号”浮式风电机组浮体平台成功下线。该项目下线标志着工信部《海上浮式风电装备研制》项目取得里程碑式的成果,将为我国海上风电走向深远海奠定坚实基础。
对比国外,我国对于浮式风电的探索时间并不久。当前,海上浮式风电面临的挑战在于和固定式机组相比,成本还比较高。另外,在国内尚未长时间规模化应用,技术风险尚存在不确定的地方,还需要进行大量测试和验证工作来促使技术成熟。
中国海装学科带头人董晔弘在接受「能见」采访时表示:“主要的技术瓶颈在于,目前浮式风电的一体化载荷及动力学分析技术尚未形成成熟的标准和体系(世界范围内),相关研究还在各大研究机构大力开展,目前可用的商业或学术路径比较多,但还没有成为主流共识的方法,因此只能采用多渠道并行,交叉比对的方式来降低设计风险。”
据了解,浮式风电是跨学科特征非常明显的一种新型装备,它的研制需要将风电技术和海洋工程技术以非常深入的程度相融合。
董晔弘表示,浮式风电与船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风电装备与海工装备的有机结合,需同时具备风电装备和海工装备的研制技术、测试技术。漂浮式研究的思路包括两种,一是以风电装备的思路开展设计将浮动平台视作特殊的基础支撑形式,一是以海工装备的思路开展设计将风电机组视作水面结构物。
“在过去,风电技术和海洋工程技术的结合点相对较少,固定式风电主要是在施工安装环节会涉及到与海洋工程的合作,而在浮式风电上,从设计、分析、机组控制,再到缩比模型试验,装备制造,施工等全过程环节都需要将风电行业和海工行业融合。”董晔弘进一步解释。
风电+海工,让中国海装在浮式风电研发的赛道上占尽有利地位。
一方面是,中国船舶集团有着60多年的涉海实践,拥有国内实力强劲的自主研发与生产体系,具备强大的机、电、液、控一体化装备制造服务保障能力,形成了从叶片、齿轮箱、发电机、控制系统到机座、机架、塔筒、轮毂等全系列制造能力,从资源开发、零部件制造、整机研发、工程安装、运维服务等全产业链保障能力,是我国唯一具备较完整风电装备研制生产服务保障体系的专业化集团。所以,中国海装牵头开展浮式风电的研究,一开始就具备了天然的优势和能力。
另一方面,中国海装是“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平台建设单位,专业从事风电装备研制及其系统总成、新能源投资开发和风电场工程技术服务,可以有效解决“卡脖子”问题。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扶摇号”浮式风电机组浮体平台成功研制和实施,填补了我国目前在大功率海上浮式风电装备一体化设计及应用验证方面的空白,为我国深远海风电规模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对实现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今年10月,中国首次超越英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海上风电市场,总装机容量达10.48GW。
国际能源署认为,凭借浮式风机技术,海上风电场能够欧顺利向更深海域发展,到2040年,海上浮式风电发电量可达世界电力需求的11倍。目前,欧洲各国、美国及日本政府都在大力推进浮式风电设备发展,预计至2030年,全球并网型海上浮式风电装备的装机容量有望达到30GW。
英国第三方咨询机构CarbonTrust2020年7月发布的预测数据,中国的漂浮式风电市场将在2025年达到20MW,在2030年达到495MW,在2035年达到2500MW,在2040年达到7000MW。而按照目前国内漂浮式风电行业的快速发展态势,数据将有望超过以上预测值。
这些数据无不在显示着,浮式风电前景广阔。那么,被业内看好的浮式风电的优势究竟体现在哪里?来源:能见 文/李洋
免责声明:非本网原创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办法来了!
2020年中国风电整机商新增装机排名公布!
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出炉,9家中国整机上榜!
2020全球最佳风机评选结果出炉!